断 = 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 = 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
离 = 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这是山下英子在书中开篇给出的“断舍离”的定义。此外特别强调,“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思考自己与所用、所持有物品的关系,是“断舍离”的开始。执行的过程中,时间轴上需要考量的仅仅是“现在”,断绝沉湎与过去以及无时无刻的未雨绸缪。至于为谁极简,这本书里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
断舍离中,基本上没有“客用”这种观点。
简单粗暴地说,“断舍离”完完全全是一个人的狂欢。
而我第一次知道这个概念则是误打误撞进入了豆瓣“极简生活”小组,并后知后觉践行了三十天扔物活动。清空的过程自然很爽,一定程度帮我摆脱了烦乱的状态,自此开始琢磨怎么占用最少的资源、造成最少的污染、浪费最少的精力来过上自在得恰到好处的生活。开始“断舍离”以来也掉了不少坑,因此写下来聊以回顾,同时作为对本书的实践报告。
误区一:是否我还扔得不够多不够坚决?
一开始向着极简目标前进的时候,我是操之过急的,恨不得撸起袖子连夜不睡让家里变得空无一物,一时间找不到可舍弃之物就会心里痒痒的,于是该扔的不该扔的也扔掉不少,最遗憾的莫过于造成了家人使用物品和生活的不便。现在想来,“断舍离”是一个长期的习惯,是从懒惰回避走向勤快的途径之一,本着一劳永逸的目的鞭策甚至鞭挞自己,真是太天真了。比如我曾一度想要把生活所用的所有物品压缩在一只大行李箱里,万一哪天需要拖着它出走,反复尝试多次,发现即使按照山下英子的理论,只计算当下高频使用的物体数量,勉强只能压缩进三五只行李箱里,这个念头最后只能自然放弃。
慢下来,想一想,找到自己进行“断舍离”的节奏,才是坚持下去的关键。
误区二:是否多用途的工具才是最值得保留的?
曾经一度为了利用最少的物件实现最多的功能,恨不得能拥有一个瑞士军刀男。那段时间,追求物品功能的多用途或集成化成了“断舍离”的重点,比如使用那种集合了很多颜色笔芯的按压式圆珠笔,然而事后发现这种笔很容易坏且不是所有的颜色都会用得到;再比如为了不添置很多厨房小工具,烤制曲奇饼干时妄图使用自制的裱花袋,结果制作出的曲奇简直丑得令我感受到对它们的愧疚。于是渐渐明白,为了保留更少的物品而盲目追求一物多用,直接结果便是损失了便利性。那些号称多用途的工具,也许每个用途都马马虎虎。
误区三:“胶囊衣橱”里是衣服越少越好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有深刻的教训的。我小心翼翼地决定了每一件衣服的去留,结果发现深深浅浅的灰色已经在我的衣橱里占山为王。没错,我是一个近乎偏执的灰色爱好者,这也就意味着去年冬天我在大多数通勤时间内大概都是一个行走在雾霾中的灰色的球吧。
所以,适当忘掉“胶囊衣橱”这回事,只需要在冲动消费之前稍微理性那么几分钟,就会阻止衣柜里买来穿过几次就不喜欢的衣服爆棚的局面,同时,也为那些衣柜里少有的“不安全”的颜色,保留一份雀跃的心情。
问题四:如何对抗熊熊燃烧的购物欲?如何与喜新厌旧的心情对抗?
恕我境界不够,对于现阶段的我,只有穷和懒可以治愈。“断舍离”达人可以通过理性和不断加深对这种生活方式的理解来实现。
问题五:充满回忆的东西到底应该怎么办?
书中直接将充满回忆的东西分类为破烂之一,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种分类方法:
1.不用的东西;
2. 还在用却不喜欢的东西;
3.充满回忆的东西。
在我看来,不用的东西舍弃最易,还在用却不喜欢的东西次之,充满回忆的东西却是最难舍。毕竟除了心头不忍之外,这也是最容易与家人发生冲突的区域。我是温和的极简派,在我看来生活方式并无高下之分,并不是每一位家庭成员都能时刻跟上极简的步调,只要不是家里无用之物多到忍无可忍,慢一点,再慢一点,以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进行舍弃,天长日久总会达到理想状态。当然目前只能权且借助我超高的收纳属性江湖救急啦。
经过大半年的尝试,明显可见的变化是令人心情烦躁的杂物减少许多,相应地为此准备的收纳工具也不再需要,从这个层面上看,“断舍离”使得人们对居住空间的硬性要求减少,是租房族和蜗居族的福音。当然不止于此,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产生与发展,和都市生活方式的变迁、住所的角色功能的变化以及人们对室内空间的利用方式的变化有关:当工作、社交、锻炼等都外出进入专门的场所,而人们对居家生活的舒适度、便利性要求越来越高时,借由舍弃垃圾、精心选择和物品,给了居家空间一个根据个人对功能的需要再次分配调整的机会。
在精神层面上,我认为“断舍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可不止是“扔扔扔买扔扔扔买”的无限循环,“断”和“舍”是行动,落脚点则在“离”字一端。它最终的目的是为美好的、必要的事情积攒坚持的勇气,驱赶外物与过多的物欲带来的烦躁心情,让有限的精力留给真正想做的事情。本质上是带来行动力的提升。所以,虽然即使达到家中空无一物的状态,“断舍离”也总是勤快人才能孜孜不倦坚持的游戏。所以我向往的高阶“断舍离”还包括了更加环保的生活方式(即 “占用最少的资源、造成最少的污染”)与便利性的平衡,留待今后继续探索。
最后,用我去年在“极简生活”小组中对话题“收集大家在极简方面的好习惯”的回答作为结束吧,愿这一点小窍门能够惠及他人。
-
睡不着的拖延症与整理癖
2013-02-23
这本书处理的问题实际是信息过剩。不管是各种同步软件、文档信息管理软件还是关于购买日用品的一些小技巧,都是在于将信息快速的备份与整理,防止遗漏和丢失,简化生活模式,用更短的时间处理事情,那么留下来更多的时间,这些留出来的时间都用于干嘛了呢,这就是我的疑问。
一个睡不着的拖延症与整理癖的疑问。
我喜欢时不时就把自己的小窝收拾一遍,甚至是从头到尾地整理,很多东西原来放得不顺手,会在下一次整理的时候调换位置;喜欢定期清理电脑桌面,直到桌面上只剩下几个大大的图标;喜欢收拾衣柜,甚至会一边整理一边想着计划替换掉哪些衣服。整理房间的时候是很平静的心情,从来没有认为整理是一件麻烦事儿。我是睡不着的整理癖。
但是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渐渐感觉自己罹患了拖延症,会在亢奋地整理完后看着整洁的房间和桌面,在信息过剩中滞留不肯睡去也懒于工作,会在整洁的房间中想些越来越遥远的事情。每到这样的时候,会陷入对目前穷忙活的生活充满了迷惘和无奈的心情,这是整理所不能平复的,因为不能从信息过剩中找到有用的,不能从一团乱麻一样的生活中理出一条平顺的路,一尘不染又怎样。
所以,整理其实不是解决拖延的第一步,它只是形式上在起作用。不知道为什么而忙活却庸庸碌碌就像没有抓住主干,谁说强迫地整理癖不可以有拖延症。因为我们不需要给信息过剩归类,然后搜集更多信息,而是彻底消灭信息过剩。否则,也许只是将桌面和房间整理地干干净净,然后一事无成地浏览着网页,坐在桌前撸。
我不知道有多少怀着殷殷期待的这本书的读者会意识到,对于很多人来说,效率低下、生活邋遢其实是因为拖延症在作祟,无论是疾在腠理还是病入膏肓。而需要一些技巧来提高效率进行信息管理只是等有了足够的行动力之后的下一步。
于是,当我为目前的闷闷的生活找到一个缺口,准备向现在每一天的阳光明媚张开怀抱的时候,我愿意推荐这本书。整理是一种生活的方式,也是摆脱邋遢鬼形象的唯一途径。于是经过三个小时的阅读和笔记,将这本书的内容流水账一般整理出来。其实也是我在用这种方式对这本书进行无纸化处理。写完这篇书评,我会为这本书找一个新的主人,一个更需要它的主人。
第一章:资料整理
keywords:无纸化,集中化,同步,共享
这是最依赖软件的一部分内容,目的是要将像小山一样的纸质文件清空,使之成为便于携带、传播和索引的电子版,并且及时备份和同步使得所有办公环境下的资料都是俱全的。所以,一切的操作都是为了这个原则服务。
软件有:
sugarsyne 文件同步
evernote 笔记同步
google documents 文件共享(不只是传出资料的人又编辑权限哦,所以方便了小组作业)
picasa 图片共享
gmail 邮件、通讯录、ToDo列表同步
adobe digital editions 电子书管理
如果某些更加强迫症的人们想要统一不同电脑之间的办公环境,可以采用:
xmarks 统一浏览器设置
google reader 统一信息的收集环境
一些小技巧
1.传输电子电子文件用pdf格式,防止篡改和排版变化,文件试机要程度刻加密。需要打印的资料可先转pdf保持排版。
2.email可统一命名格式便于检索,建立自己的一套写邮件的规则,正文和附件都按照这个规则编辑命名。
3.具有生成文本文件、自动翻页功能的扫描仪和裁纸刀是无纸化处理的好帮手。可制作电子书。
4.logo或ppt模板等常用资料需要统一集中管理。
5.基本安装程序文件和常用软件单独管理和做好备份,方便装机。
6.为防止重要网址以后无法打开,可存为html或者及时截图保存。
7.用SD卡代替U盘、光盘等,便于随身携带并且分类存放资料,专门用于转出数据的卡可以用一个小内存SD卡。但需要携带读卡器。
8.纸质资料用透明袋子装,按照时间排序。纸质笔记可以网上帖整理好的打印版大纲。
9.数据的集中化不仅限于资料,还有图片、名片。
第二章:环境整理
keywords:一物多用,按功能集中,增加配件防止忘带,固定常用物品位置
小tips:
1.收纳采用透明的。
2.可以事先准备好日用品的旅行套装。
3.电源适配器等配件可以多准备几个,放在出差用的包里防止忘带。
4.小物件按功能分开收纳,电子产品配件和机器放在一起,防止张冠李戴。
5.办公桌按功能区域划分,由于回忆向左看构象向右看,可以依此划分。
6.整理抽屉时可加入隔板,收纳小物件。
7.输入法语言栏可以放在桌面顶端,避免切换输入法时低头看。
8.一机双屏。
9.结束一天的工作,整理好桌面、电脑桌面。
第三章:信息整理
keywords:标签,搜索,订阅
这张的keywords写得很勉强,只有一些小tips是比较实用的。
1.及时写书评以加深对阅读过的书的感觉。这是我正在克服懒惰努力完成的一件事。
2.不要忽视pdf的注释功能,以及所有软件的标签功能。
3.RSS功能的开发,但是长久不看的解除订阅也要毫不犹豫。Technorati博客搜索引擎。
4.纸媒也许公信力更高,适当保留杂志报纸文章的pdf。
5.纸质笔记本记录时可加入图形和插画。
6.写邮件等,排版很重要,金字塔形。
7.购物清单和杂事不必加入ToDo list,便签纸或者手机记录即可。
8.获取知识的视频可以>1倍速观看。
9.开会的同时制作会议记录可以同时将其投影在大屏幕上,大家一起斟酌并消除模棱两可的情况。
第四章:生活整理
keywords:模式化
这是我最不能认同的一部分内容,衣食住行都要模式化是很恐怖的,不过也许对选择障碍来说有用,可惜我乐于做出选择和变化,所以这些内容在我看来仅仅成了浮光掠影。
小tips:
1.网购使用代收功能灵活安排时间。
2.整理衣物可以和日程安排结合,以便出席不同的场合之前不用手忙脚乱重新搭配。
3.找一个除了家和办公室以外自己喜欢的环境,可以放松地处理一些事情。
第五章:思维整理
keywords:无意识加工、学习方式、思维导图
这是我喜欢的一章,很多内容都和基本的心理学原理相契合,也是我最推荐的一章。
小tips:
1.一时半刻无法纠结出来的问题交给大脑的无意识加工,先睡一觉或者饭后散散步吧。
2.为了利用无意识加工,所以睡前信息输入工作,清晨做信息输出工作,中午可以做一些整理性的工作。输出时精力要集中。
3.ToDo list上的事情不要安排太满,这回让人丧失行动力沦落为拖延症患者。并且暗示自己做完这些事情今天就可以自由支配了。摸索适合自己的list。
4.黄色有助于专注,绿植改变心情,换支不同颜色粗细的笔也可以改变思路。
5.学习分两种,基于阅读获得和基于人脉获得(如讨论)。
6.图解信息的方式举例:三要素,组合对立,四象限。
7.画好空格再填内容有助于延伸思维,画好框架结构再整理、平能内容有助于结构清晰。
写出详细信息 → 建立联系与划分 → 平衡各组群
8.同近义词替换不仅可以由于写作文。(网络近义词词典)
9.给信息组群命名是再整理的过程,有助于思考高一个level。
多信息input → 集中精力做重要的事情 → 分割平衡各部分信息 → output,图解
第六章:人脉整理
keywords:定期整理,保持联系,积极扩展
作为一个一直随心所欲还没有成长起来的人,大多数时间跟人交往只是本着快不快乐喜不喜欢而很少想到利益关系的单纯得快要傻逼了的青年,读着“人脉”这个词突然觉得特别虚,在没有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自己的生活还很苍白的时候,似乎谈起人脉显示出的不是成熟而只是世故。最可怕的是一颗幼稚而不自知的心却顶着一张世故的脸。
所以,我的最基本的结论是,无论怎样的人脉,重要的是用心相处,我都没敢说用心经营,因为经营这个词太大太刻意,我现在还不配来指摘。
小tips:
1.名片通讯录集中化管理。新建联系人时可以注明详细情况如认识的事由和时间。
2.适当个性化突出自己的名片履历。
3.SNS的作用,这个不多说。
4.偶尔的手写信。(手写信和明信片现在还是我最喜欢的交流方式,所以看到作者提到这一点觉得很高兴。)
5.参与讨论平台,进而搭建讨论平台。
6.给活动确定主题会有新的视角新的发现,哪怕是一次普通旅行。
7.给阅读设定主题会使书评更加有深度。
8.拜访名人也可定主题,采访会更有深度。
9.积极地为不同的朋友之间的认识建立联系,人脉共享。
以上。
这本书其实就是一个各种小贴士的集合,希望通过这些小贴士让读者们简化生活。只是,拖延症的读者们注意了,它不是良药,先从心态改变,才是整理真正的意义所在。
-
科普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2013-04-07
本着用一些轻松而实用的文字的打发零碎时间的心态读完了这本书,看到最后作者介绍名单,发现自己的同学赫然在列,于是决定写一点儿什么,作为书评。
想来想去,所有的想法只汇聚成一个观点,科普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我们日常受到的训练,即学着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理解科学然后发现问题,进而设计实验验证的一系列过程,学着甄别因果、相关等的现象间的关系,除了满足我们向每年浩如烟海的paper中增添一些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许永远也不会变成生产力的结论之外,也许用这种已经被培养起来的严谨态度去科普,去从头到尾认真研究那些生活中显而易见的结论,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只是我们一直都忽略了科普的乐趣。科学,本来就应该是大众而亲民的。感觉不到大众生活和实验室里geek们埋头钻研的所谓科学研究的东西的关联,才是误解和谣言的源头。我们对这些谣言嗤之以鼻,一面吐槽着他人的无知并且作为谈资,一面继续埋头作为geek,产生一些看上去离生活很遥远的东西。于是,我们成为了自以为高贵冷艳心态的囚徒。
所谓粉碎谣言,就是用合理的探寻因果的逻辑,把那些生活中传得神乎其神的东西拿到阳光底下晒一晒,步骤无非是找到一个一个的因果和相关再慢慢论证。科学研究的就是现象和原理之间的关系,于是,我喜欢看这些热心的geek们科普,不仅是因为他们受过科学论证的严谨让我觉得很舒服,更重要的是,他们把视线投向了曾经让我们这些冷漠忽略了或者一笑而过的地方,即大众科普。
因为我无法沉浸在某个特定的世界里,于是怕背离生活太远,有一颗入世的躁动的心的人怎会有处世的心态,于是,科普在我眼中愈发变成一件美好的事情,是联系那个遥远科学世界和每日生活的必要物件。
顺便提起一些让我委实大跌眼镜的具体内容,便是书中提到的“湿猴实验”。早在一门心理学的课程中听到过这个实验,只是实验中的惩罚条件由泼水变成了电击。当时觉得毫无违和感,因为凭着经验认识去想猴子们的行为,也觉得是非常合理的,于是自此深信不疑了。若真如作者所言,“湿猴实验”的实验数据来源均系伪造,那么如何看待科学结论本身,就是一个接踵而来的需要深思的问题了。
-
简单的我爱你,你却老不信
2014-03-12
让我们先从动画电影《冰雪奇缘》(《Frozen》)谈起,因为这里有两个很典型的例子,可以应用本书中的内容予以分析,一切向这对姐妹的童年追溯。
关于姐姐艾莎,其实在配乐“let it go”里面已经做了全部的呈现,这是艾莎心态最好的总结。
“Don't let them in, don't let them see
Be the good girl you always have to be
Conceal, don't feel, don't let them know
Well, now they know"
艾莎的童年经历必定在她心理种下了深深的怀疑和回避。一方面是父母对她的约束和要求,加上艾莎出于恐惧对自己深深的封闭,一言以蔽之,艾莎的世界是缺乏温情的,看这像不像被深深压抑的尼采的童年。在这一点上,天才、普通人、王侯将相,并没有什么区别,换句话说,如果童年时期完整的依恋关系缺失,是其他方面的外部成就所不能代偿的。
同理,妹妹安娜的童年也存在这一定程度的缺憾。这是故事展开的基础。
但是,或多或少的心理上的怪癖,并不是大问题。大多数人会通过在青年阶段对自我同一性的实现而克服。因此,怪癖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心理现象是止步于社会性的层面,这与是与精神疾病最大的区别。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种亚稳态。长时间对正常心理的偏离,是滋生例如抑郁症、恐惧、焦虑、强迫症、神经性厌食/贪食症等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精神疾病的温床。例如,神经性厌食/贪食症的易感人群便是青春年少、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女性,这样的患者要在何等美妙的年华里为自己对完美狂热而偏执的追求付出令人唏嘘的代价。
说到底,无论是极端的完美主以及性格中差异巨大的两面性还是其他的心理问题,最本质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基本的安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其二是主客体认知存在一些偏差。因此,他们的内心多是在怀疑与挣扎中摇摆,这也是痛苦的根源和他们寻求心理治疗或者用其他方式排遣心绪的动机。
通篇读完,我觉得重要的概念有两个:
1.主客体认知:我们如何认识外部世界和自身。
2.自我同一性:http://baike.baidu.com/link?url=tavy4j_stnJQjd7yLjJajIPHnbt_OTiegZ5Rdac_1eenKbOsk7r9FrjbX4GKAxpM
所以,心理的发展总是一个经过探索与怀疑的过程,普通人和异常人群的区别仅仅在于普通人在经历了尝试、怀疑、苦痛之后,获得了普通人的幸福,接受了一切好的坏的,无论对人对己,主观认知和客观事实之间没有巨大的鸿沟。而异常人群则是在这个trial and error的过程中,像一条越来越偏僻难行的路上走去了。这条路上多是怀疑与对自我天性的压抑,或者放逐式、宣泄式地产生强大的爆发力,可见个体的潜力是惊人的,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甘地严格的禁欲。
所以,异常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充满了怀疑的,无论怀疑自身还是怀疑外部世界。可想而知,童话里都是骗人的,“简单的我爱你,你却老不信”,绝不是一件浪漫轻松的事情。
基于以上认识,能够在性格和稳定的心理形成过程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的时刻便是童年期和青年期了。童年期主客体认知逐渐形成和完善,青年时期经过了纠结实现自我同一性。所以,最美好最不安分的青春年少,无论是中二也好阴郁也罢,通过这段时间,我们大都获得了健全的心理和多彩的生活。这才是心灵成长的本质。
最后,说一下阅读感受。总体来说语言流畅,丰富的例子使得它成为了一本有意思且平实明白的科普读物。美中不足的一点是,全书的结构只是主要章节划分下面有一级次级标题,并且次级标题之下内容划分又很零散,所以说理不够明晰,知识的呈现缺乏层次感且不成体系。如果能再分出一层次级标题就更好啦。
-
精致实用主义的胜利
2014-11-28
首先,请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三个问题:
1.假若衣橱里只剩下一种颜色,到底哪一种会是你最后的执念?
2.假若生命进入冬季,除尽了年轻貌美以及奢华堆砌的格调,最终会留下怎样的一种风韵?
3.时下攻略泛滥,教你安安静静做一个美女子的教程数不胜数,而你是否找到了自己的风格?
无论你会对此作出怎样的回答, 相信读罢本书,总会有另一番深入体会。
很庆幸看到这样一本教人如何顺其自然在岁月的历练中获得优雅,然后方可不畏惧老去的书。毕竟韶华易逝优雅却要一番寻觅方可得到,须知韵味与美丽不同,个中区别,大概就是相当于起泡酒的俏皮比之于上了年份红酒的醇厚。更重要的是,无论在何种文化背景下,“雅致”一词,都代表了一种关于审美的高阶理想,更神奇的是,它不与时间为敌,顺其自然且毫无侵略性。
正因如此,我相信优雅是一种自内而外的延伸,是丰富有趣内心世界在高质量生活中的外化。本书主要着眼于外形管理,包括皮肤、发型、穿衣打扮以及饮食运动,但是并不妨碍从这些细碎的方方面面中串联出一条主线,那就是快乐的心态与精致实用主义的胜利。
此二者中,我认为积极的心态是基础。我很认同一种说法即“到了三十岁以后,你的表情神态决定了你的长相”,虽然离而立之年尚有一段时间却常引以为戒不敢懈怠。似乎这一观点这很容易就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验证:与忧患者接触,则倍感事事难顺遂,再反观对方,下垂的嘴角和蹙紧的眉头似乎让周围皆染了悲伤的色彩,所谓一脸苦相便是由此而来;与善妒毒舌者接触,则是另一种境况,也是我最讨厌的境况,即使相顾无言的静默,那斜里刺来打量的目光,暴露了这目光的主人想必不会让人赏心悦目;当然最开心的还是与乐观风趣者的相遇,那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也许有的人说不出哪里好看,但却能一笑间仿佛天气也回暖了。对于书中一再提到的作为正面范例的法国女性,她们保持优雅的内在秘诀则在于“知道自己的优势,隐藏自己的缺点,不谈论负面信息”以及“保持自律,不惧怕年龄”,这不仅在社交场上大有助益,对生活质量的提升也不可小觑。
在此基础上,保持个人风格是尤其重要的一件事。不同的表情神态,不同的体态动作,不同的处事方式早就了不同的我们。但就外形管理而言,风格意味着找到让自己最舒服的方式也意味着辨识度。关于如何打造自己的风格,则是实用主义的用武之地。有质地的经典款让你不再担心跟不上一浪高过一浪的时尚潮流,重金打造的奢华不再是必须,而是基础风格之上那别出心裁的点缀,用最经济的方式获得最好的效果。反观风尚史,吸烟装、小黑裙的风行,无一不是精致、极简实用主义的胜利。
最后,请让我们重视心态管理、健康管理和外形管理这三个概念。例如定期向皮肤医生进行咨询、制定运动计划和定期管理自己的发型。通往优雅之路会因科学的管理而变得顺利起来,同时也让这些琐碎的方方面面变得规范系统成为习惯。
以上,便是我从本书中学到的一切,关于轻松的心态和精致实用主义的胜利。
-
光鲜背后
2014-12-13
时尚界总是让人想入非非,它光鲜亮丽的外表会是多少人的梦想。在这里我丝毫不掩饰自己对这本书的兴趣,开卷时多少带了点满足窥私欲望的需要,想从时尚从业者的自述中一探光鲜背后。
毋庸置疑,作者克莱门茨女士是对《VOGUE》极其倾注感情的人,以至于在离职后回忆起在那里工作的岁月,已然不失时机地透过本书输出了她所倡导的澳大利亚《VOGUE》的价值观——精益求精,坚持原创,更重要的是以保持澳大利亚时尚界本土特色为基础。也正因为如此,澳大利亚《VOGUE》的成长史对于远离时尚界中心(欧洲大陆)的国家,才具有借鉴意义。
抛开时尚艺术与商业博弈这样大而空旷的问题不谈,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点当属克莱门茨女士对工作的热情。虽然翻开书中附上的照片,一脸严肃的她让我总抱着些本能地不亲近感,但是透过她叙述的早年求职经历,我敢说她一定是个富于想象、好奇、胆量以及能够勇敢追逐自己喜爱事物的人。1980s之前的《VOGUE》编辑部团队中充满了极具个性的人,有的人严格而雷厉风行,有的人勤奋而乐天,更重要的是这里气氛轻松而活跃,在精益求精中输出了迎合本土化审美的时尚潮流,我想这也是《VOGUE》在那一时期的女性杂志领域能够一枝秀的原因吧。我喜欢作者对出外景、做美容编辑、邀请摄影师、挑选模特等一系列工作的叙述,带有家常聊天老友叙旧式的笔调读来让人感到放松,同时也借此了解到时尚从业者的日常。
此外,让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本书中涉及到的一些光鲜背后的实事,比如骨瘦如柴的模特与审美极端偏向小码的成衣设计师。之所以会对此有特别的关注,大概是基于对厌食症人群和厌食症心理现象的了解。合上书我仍然难以忘记作者提到的那些在会因为饥饿眩晕摔得浑身淤青的模特儿,她们会在拍摄组一起就餐的时候不敢点任何食物,会食用纸巾借助其在胃里膨大之后的饱腹感来赶走饥饿。这不是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尚应有的面目。所以,我一度很庆幸在书中还看到了澳大利亚《VOGUE》对此的抗争,在我看来采用大码模特作为封面,不仅仅是大快人心,更是对于置身时尚中的人本主义的一次深入的思考。
最后,打动我的还有克莱门茨女士本人在工作中表现出的韧性。不得不说,对于一份工作,把它当做职业来对待和当做事业来对待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层次,而作者必定是抱以后者的心态。她在采访丹麦王妃时的经历,看上去美得像是一场童话一场梦,同时也验证了热情带来回报这一定律是多么振奋人心。从应聘时的好奇到身为主编的成熟审慎,她的热情不曾消磨且随着年龄增长多了经验,在商业与创意间平衡,也在欧陆流行趋势和本土化融合中前行。
当然,对于我们所关系的离职真相涉及甚少,对于好奇心大盛的读者而言固然是个遗憾,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不仅探求光鲜背后,更重要的是光鲜背后阴影下的一点关怀吧。
-
借这本食谱,向懒人布道
2015-06-15
无需我赘述,无印良品系列的四本食谱各有特色且都简单易行,经看更经吃。其中我最偏爱的,还是这本《花样土锅料理》,因为它完美解决了我迫不得已需要一人食局面下的尴尬。
与心灵手巧热爱食物的人们相反,我在讨厌吃饭并且能忍饥耐饿方面可谓家学渊源,如果一个人呆着的时候我甚至一天都未必记得吃一顿饭,当身边无人可投喂时,投喂自己便成了最不紧要的一件事,我的懒惰小人便会毫无悬念地将饥饿小人轰杀至渣。
不过懒人自有懒人的活法,不喜欢投喂自己并不妨碍我乐于尽心尽力投喂他人,于是从家父承袭了微波炉做菜实验学派的精髓是一项我较为擅长的技能(详见《无印良品的简单微波炉料理》书评http://book.douban.com/review/7493817/),另一项便是从家母那里习得的炖锅使用大全。
家中一直用砂锅代替土锅,煮过滋阴润肺的梨汤,也做过热气腾腾的菜饭,土锅料理,自有一种混合的趣味。若干新鲜食材加上一勺想象力,只需一番浅浅的等待过后便有菜有饭有汤了。
我们化学狗形容材料制备方法时有个极其浅显的术语叫做“one-pot synthesis”,顾名思义,它吸引眼球之处在于用最少的步骤,获得所需要的产物。土锅料理解决懒人烦恼的优势也在于此,一只土锅一次煮沸之后,可以变出很多的花样:最简单直观的有粥类,进阶版有各种拌饭、烩饭,参鸡汤的情趣则全在小火慢炖带来的滋味中。若要消夏解暑,土锅还可以变身冰水浴锅,冰镇水果饮料也同样方便。
此外,土锅料理不仅是一人食的懒人福音。请想象一下家人已经围坐好,此时端上一锅还冒着热气的烩菜,或是炖整鸡、炖排骨,这想必是多少人心中幸福的一种面貌。
诚然,虽然我在上文中已经将“土锅料理给懒人带来幸福”这一概念吹捧的天花乱坠,需要强调的是,关于土锅的使用,掌握火候很重要,尤其是甜点的制作部分。好在这本书给出了较为详细的操作步骤,给出的参考加热时间也大多可信,的确是一本优秀的食谱。
-
轻快的料理
2015-06-08
我从未将微波炉当做过只有加热剩饭剩菜功能的小家电。
于是,作为微波炉烹饪的半深度实践者,遇到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些惊喜,因为它丰富了我在微波炉烹饪肉类和甜点方面的知识。
我所熟悉的微波炉料理菜谱,都是从厨房看父上大人做简餐时学来,而父上大人之于微波炉烹饪的态度,则是认为一些认真的条件探索加上一些想象力,会让做菜变得轻松且有趣一些。例如:
一只充分打散的鸡蛋,一只切碎的香蕉,再加上一杯椰奶,放进微波炉里蒸五分钟,沥去多余水分,则是我早餐最爱的椰奶蛋羹。
一只大圆茄子,一切为四,放进微波炉里蒸三分钟,沥水、稍微冷却后调入炝好的蒜汁香菜辣椒,则是再家常不过的蒜拌茄子。
一勺肉酱、少许洋葱加上一把意面放进微波炉加热,用不了五分钟就能闻到些许溢出的香气。
一块豆味浓重的老豆腐加少许清水放进微波炉蒸熟后蘸料即食,则是对于上班族而言最便捷不过的一道菜肴。
以上虽是我的得意秘技,但看到本书中微波炉制作极简蛋包饭、炒饭以及蛋糕时,方知自己的厨艺与想象力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同时也因此而受到鼓舞,因为借助微波加热这种效率很高的手段,繁忙之中给自己制作营养均衡、低油低盐且每天不重样儿的便当,变成了一件轻松而又快乐的事情。这便是我认为的轻快的料理:不受食材、场地和时间的制约,只要有一台微波炉,大锅大灶中能完成的蒸、煮以及锅少量油加热的烹饪手段,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因此,本书对于两类人群特别适用:其一是生活节奏快或者通勤时间较长的人群,一刻钟能够轻松搞定的料理将他们从带着一身疲惫和一身油烟中解救出来,一顿好看又好吃的热餐,想必是最好的慰藉;其二是受居住条件限制,没有条件备齐各种炊具的人群,只要有一台微波炉、几个烹饪盒、一个小案板、必要的刀具,即可魔术般变成一大桌菜。
更令我欣喜的是,本书提供了奶香土豆、清蒸鸡肉、速蒸豆腐鳕鱼、低热量鸡肉三明治等一系列低油且不失营养的食谱,对于有心规范饮食的健身人群而言,也是不错的参考。
让家里暂时受到冷遇的微波炉发挥作用吧,你会发现无限的料理天地中,总有最轻快的一隅。
-
政治是潮水中的巨石
2013-02-11
全球贸易使得世界趋同,也使得趋同的世界中一个小小的工业产物——一件T恤的一生的游历变得复杂而引人入胜。
本书以一件T恤衫的一生为线索,介绍了纺织工业的全球贸易情况。这是一个绝佳的案例,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科普性与专业性结合得恰到好处。回顾读书过程中按章节做的读书笔记,整理成为一篇书评。
第一章
截止目前的内容,棉花停留在美国阶段的阅读已经完毕。政策倾斜与看不见的手相互制衡的过程,伴随着美国棉花种植业的发展。如果完全依赖自由贸易,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因此政策的倾斜,无论是种植园中对奴隶主权益的保障和佃户和雇主之间对雇主的保障以及战时从墨西哥招募雇农的计划,都是在规避劳动力市场的风险。为了彻底解决劳动力问题遵循的另一条线索,则是科技的发展,大型机器解放劳动力以及转基因技术与自然的病虫害抗争。
此外,规范化的管理还包括评级制度的完善。以上,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导致美国模式的棉花种植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小型的庄园被击垮,农场向大型化、集成化、机械化发展,是制度保障下规避了劳动力风险、机械武装的规范化的生产模式。逐步减小对劳动力的依赖,是在这过程中技术进步的驱动力。
归纳一下要点:
一、规避劳动力市场风险
南方庄园奴隶制 → 雇主与佃农 → 战时招募墨西哥人
将劳动力捆绑在棉田中在此期间,科技的进步减小对劳动力的依赖。二、从全球市场来看遵循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谷贱伤农”。
美国由于科技进步带来的棉花产量的提高,使得全球棉花价格下降,受损害的是采用原始种植方式的亚洲非洲地区的棉农。
第二章
在阅读本书的第二章之前,我未曾详细了解过纺织业在社会进程中起到的作用。纺织工业依次在英国、新英格兰、日本、香港、韩国、台湾的崛起,影响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和产业结构。
1. 关于底线竞争
说来说去,只要是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劳动力市场总能左右底线竞争。附上百度百科里对底线竞争的解释,来自http://baike.baidu.com/view/4876746.htm
在某种竞争中为了达到某种的目的而做了某种最低级、最基本的要求。变相的说,做了某种最低级、最基本的要求是保证在某种竞争中达到某种目的的基本要求。由于底线竞争优势在于大量而廉价的劳动力,因此需要脱离农田走向城市却没有技术的纺织工人的数量,决定了哪些国家处于底线竞争的优势地位。这和工业革命波及的范围顺序是相同的。
英国 → 美国 → 日本 → 香港台湾韩国 → 中国大陆 → 东南亚国家注意,书中关于中国户籍制度对于保障劳动力供应的解读。
2. 纺织工业与城市化进程
从更广泛的层面上来看,纺织使得大量劳动力离开农田,是城市化进程提高的过程以及妇女借由成为女工获得对生活更大的选择权利的过程。劳动力成本提高后,底线优势地区转移,他们也将成为更加高级的工人走向更加高级的产业。天朝CCTV经济频道天天谈到的企业转型便是符合了这一趋势。
3.上限竞争与底线竞争同样不可忽视。
4. 关于劳动者权益
呼吁与立法和政策使得劳动者权益得到一定的重视,因此劳动力成本会提高,进而使得该国家地区渐渐摆脱依靠廉价劳动力维持的底线竞争优势。补充一下经济学原理中关于比较优势的定义作为备忘,来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80652.htm
第三章
配额的全部概念远比经济学原理中的解释要复杂。自由贸易本身看上去是大势所趋,复杂的是政治。
要点之一:进出口政策与大选
政治因素永远不会完全向贸易低头,自由贸易达成的缓慢进程是多方制衡的结果,包括进口国本国的就业保障和政治势力的影响。
要点之二:《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
对成员国中符合标准的纺织品进行免税政策,由此成员国构成的生产链为了达到标准,需要采用美国的棉花和其余成员国生产的纺织品,因此构筑了贸易壁垒,使得来自其他地区如亚洲的低成本棉纺织品无法入潮水般涌入进口国。
要点之三:再看配额
从经济学原理来看,配额虽然是一种构筑贸易壁垒试图改变自由贸易步伐的方式,但的确是一种更加灵活的方式。因为配额可以通过买卖在不同地区之间达成重新分布,这和现在碳排放量限额的政策道理相同,因此碳排放量的买卖也是应用而生的。配额是外交的好礼物,用于拉拢那些以纺织为支柱产业和救命稻草的国家或地区。当配额制度消失,拥有比较优势的出口国会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冲击那些在原有配额制度下养活国内纺织工人的国家。
要点之四:贸易壁垒保护了什么
一切旧的工业运作方式皆会因科技的发展如烟云散去。但是最终受损害的,还是那些没有其他出路并且社保和福利制度难以健全和完善的地区。
第四章
旧T恤的分拣回收以及出售远比我们能够想象得更加复杂。
1.旧T恤的供应来自消费繁荣的美国市场,大批很新且物美价廉的衣物被弃置。纺织品的日益廉价且质量的提高加速了这一趋势。
2.不仅仅是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日本消费了来自美国的新奇风格或者有特殊意义的旧成衣,东欧国家也参与了旧衣物的循环,然后是非洲国家。
3.旧衣物进口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在这种贸易运转良好的国家和地区,因为没有相关政策的介入,自由贸易得到了体现。
4.非洲的纺织业没有开出花朵来就面临枯萎,因为本国没有发展出优势的纺织工业且没有提高纺织工业水平的动力,同时旧衣贸易创造了相关的分拣、洗衣、剪裁等相关方面的就业机遇。
5.中国禁止旧衣进口的政策间接保护了现有的旧衣贸易行业的现状,但纺织品价格的降低使得非洲国家人们穿上体面的新衣不在困难的时候,旧衣贸易也面临着挑战。
所以,这一趟全球经济之旅远不是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能够解释的,与经济因素制衡的政治因素就像是潮水中的巨石,各个国家设置的壁垒的阻挡在试图保护本国的工业和工人就业及福利,却难以阻挡科技发展和工业现代化进程本身的大势所趋,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进程在壁垒丛生的环境下还是发展到了今日,它通过本书,呈现在一件T恤复杂多姿的生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