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之于豆瓣
2011-01-11
经历了用户数量增长,豆瓣将会迎来盈利的增长。这不能说是什么豆瓣变了,或者是开始要铜臭了,我认为这是一个必然的转变。
拿最近讨论的小豆来说,小豆不是什么QB,买不来什么钻,它只是用户表达自己认同感的替代物,没有小豆你在豆瓣不会落得赤身裸体。一篇文章,一张照片获得你的青睐,传统意义上的感谢是回复和留言,回复和留言是对信息(文章或者照片)的认同,你的回复跟大家回复一样,认同了这个信息,于是一小撮人聚在一起了。传播有了数量基础,加上聚集的效应,再冷门的信息也自动传播到了他的小众接收者那里。不要小看小众,2750W的注册用户,只要有很小的 0.0003%是这个冷门信息的受众,就是10000的喜好者。10000用户,这多少网站在用户累积阶段的梦想啊。好了,传统的表达感谢就是这样,认同 -传播-影响。要谈盈利,把流量转化为金钱,这个BD都在闹心,各个信息门户,论坛云云,除了广告也没有更直接了当的方法。豆瓣不一样,豆瓣文艺的根基不会让你在浏览豆瓣时出现九龙男子医院,玫瑰整形会所之类的广告。在广告的遴选上,豆瓣有自己的准则,在投放上,很小心的放在多人参与类的板块的固定位置,在设计上,力求跟豆瓣整体和谐一致。点与不点,广告就在那里,不闪不动;骂与不骂,图片就在那里,不红不紫。小豆的出现,是除了回复之外的另一种表示认同和感谢的方式,以更实际化了的信息载体去表达认同。它不是一般等价物,换不来别人NB的头脑和犀利的思想,只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资本来带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小豆在系统随机出现,没有暴力的原始积累。当然,一切小豆的影响还有待小豆数量的扩大,或许某些NB的软文作者,言辞犀利的思考者在通过别人感谢获得大量小豆之后,开始出现诸如豆瓣金融控股,豆瓣银行,豆瓣信托之类的“融豆公司(基于阿尔法城和在城里开店的想法)”。当然这有点匪夷所思,豆瓣的生态环境正如阿北所描述的“不会因为有了新技术,就改变了自己的味道。因为味道最终是人决定的。纽约有了网络没有变成硅谷,剑桥有了电视也没有变成好来坞。----阿北”
小豆的出现,并没有伴随冲值平台什么的出现,豆瓣的盈利模式上,没有过激的改革,他依靠自己的用户,当万分之一或者十万分之一的用户为豆瓣盈利就OK了,这或许是豆瓣的盈利模式吧。流量很大,不是光想着从每一字节流量上如何捞钱,恨不得把整个页面都卖给资本家,而是依靠这大块流量里的小众力量。冷门,或者是小众,他们创造的盈利可能才是在不破坏整体生态环境上的可持续发展吧。当然,长尾理论说的是,尾巴消耗的成本要足够小,尾巴要拖得足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