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不是塞给人一个答案
2012-01-18
“科普不是塞给人一个答案”,这是序二里的一句话。读这篇序言的时候,深以为然。科学的精神是怀疑和求实的精神,在我们普及科学的时候,同样也必须要普及这种科学的精神。以我自身的经历,我们的基础教育最缺乏的不是知识,而是这两种精神。为了成绩,我们听到过多少次诸如这样的话:记住就行了,你想那么多干嘛?从小,我们就被打压了独立思考的精神。
然而当我带着这种希望来拜读此书时,却又不能不感到失望。我并没有能够读完所有的文章,但是在我看到的大多数的谣言粉碎中,仍然欠缺了这样的精神,这也使得我难以读完这本书。下面我试举一例。
17页文章《草莓畸形膨大会致癌吗》中,作者从膨大剂的成分和草莓畸形的机理出发,分析了使用膨大剂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影响,最终得出了膨大剂的使用不足以致癌这一结论。论证过程相对比较严谨,也给出了相关的参考文献,足以说服像我这一的科技工作者。但是,这样的文章,能够被那些需要“科普”的大众容易地接受吗?从生物学研究的角度,我们确实能够给出一个答案,足够证明这是一个谣言,但是我们的读者除了从中得到一个答案,还能够得到什么呢?如果谣言下次改换头面,说某种其它的激素会致癌,读过这篇文章的读者是否有能力做出自己的判断呢?
我个人对此表示怀疑。原因之一,是因为文章的论述,完全出自一个专业人员的角度,高屋建瓴,使用了大量的专业术语,而作为佐证的理由也大多出自专业的研究和文献。问题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专业知识既不具备,获得专业资料的途径也并不通畅。换句话说,我怎么知道可以这样来思考问题,而我又怎么能够得到你所说的那些知识呢?这些问题,并没有回答。
我个人以为,除了应该有科技知识作为反驳的论据外,为了帮助读者理解,还应该有下面的这些东西。
首先,所谓草莓畸形膨大致癌,我们需要用通俗的语言,探讨这里所说的草莓畸形是怎么造成的。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草莓畸形是怎么造成的呢?需要通过何种方式才能获得这些知识呢?这是我作为一个读者所关心的,也是至今并没有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相对简单的获得这些知识,很多人就会对此望而止步。
其次,所谓致癌,其实才是谣言所以流行的原因,我们相信它,是因为我们对于致癌的恐惧。但是对于癌症的起因、发展和预防,其实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认识和理解,正式这种知识的缺乏引起恐慌。所以,个人认为,在这里应该适当扩展到“致癌”物质的分类和鉴别上来。哪些东西会致癌?需要多大的量才能致癌?这些其实也是读者关心的问题。
再次,文章所使用到的专业术语和研究结果,还需要做尽量通俗的解释,这也是科普读物不同于科技文献的地方。科普作品中,我们不仅仅是要获得一个准确的结果,而且需要这个结果能够被理解,获得直观的感觉。就好像毫克这样的单位,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要理解这个含量有多大,其实很困难。所以在解释专业概念的时候,需要我们和生活中的一些概念做对比,通过我们已经熟悉的概念,来获得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最后,在文章的结尾,仅仅强调谣言被粉碎是不够的。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提醒读者,当我们遇到这样的难以判断的说法时,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致癌”两个词,说起来十分模糊,只要我们稍微深入思考一下,就能发现很多问题。什么致癌?多少量致癌?致什么癌?如果能够想到这些问题,其实谣言已经粉碎了一半。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浅见,如有不当之处,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