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做一个快乐的书写者
2016-08-23
“我靠三千常用字谋生”鼓励我——一个眼下为写作而困扰的人,写下这文字。
近期,《仅记住所有快乐》一书,被圈进阅读计划,这个暖心的书名,给正在与毕业论文鏖战的我一丝安慰。普通人的琐碎生活里,有太多不快,仅记住所有快乐,多么不易。
我翻阅这本叫做《仅记住所有的快乐》的书,从序言一直顺着读下来,竟被一个个简洁的小故事吸引到无法释卷。作为一个接受学院派文学审美教育的人,在与论文僵持多日仍一筹莫展时,捧读此书,可以暂时放下对理论和对研究对象的苦苦纠缠,放松心情,投入其中,品读每一个小故事。清凉寂静的夏夜,只有蛐蛐在编织歌声,露水在草尖舞蹈,文字也在给心灵松绑。
决定为《仅记住所有的快乐》写下一些文字,林特特简洁直白的故事戳中了我,像一只手指,无处不在,轻轻搔着。能把琐碎却波折的生活写成书,是一件“很努力才会毫不费力”的事啊。
三千常用字,这三千弱水,我却取不出一瓢来饮。我回想着阅读过的内容,认真思考着应该从哪个角度介入评说。去超市的路上,我在组织;洗衣服的时候,我心里拥挤着故事;漫聊的时候,我在思考……我几乎无法安心做别的事情,但却迟迟无法下定决心坐在书桌前动笔写。我觉得书桌上堆的书太多,就把书桌清理了一下,才放上电脑;一会儿又觉得书桌有灰,就拿抹布细细地擦拭了一遍;做完这些,我倒水,吃水果,刷微信,却始终无法回到键盘上来,虽然电脑已经打开良久。
我知道我在逃避写作,对写作一直心怀恐惧。更确切的说,是一个叫“深刻”的小虫在噬咬我的心。该怎样介入这本书呢?采用什么样的视角才能直击书中要点呢?作者想要借这些故事传达什么深意呢?这本书是由一个一个的人生小故事串联起来的,作者是故事的讲述者,就像一个讲故事的人,这和本雅明所言“讲故事的人”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在《仅记住所有快乐》的序言中,讲述了争分夺秒写作的故事,反映了现代人怎样的时间观念呢?为什么是仅记住所有的快乐?作者所言的“快乐”是什么?为什么不快乐就不应该被记住呢?……思维陷入了无限发问的泥淖中,我希望穷其根本,找到一个高屋建瓴的理论,支撑零散笼统的阅读感受。没有连贯畅通的逻辑组织,始终无法下笔。我舒服畅快地享受阅读的乐趣,每个故事都隽永耐读。下笔时,却如临大敌。
突然一瞬间,序言中的一句话浮现在脑海里:“我靠三千常用字谋生。”
这是何等随性自然而又笃定自信的态度!回想作者的文风,简洁凝练,疏朗清新,不紧不慢,娓娓道来,给人舒服的阅读体验。反观自己,凝神苦思,迟疑焦虑,在这种状态下写出的文字,写作者尚无快乐可言,读者又岂能在阅读中收获快乐。
那位长辈说得好——
“可成人的世界,不可能有这样的书桌;各种角色要扮演,各种事情要忙碌,没有人再为你的精神享受和追求创造真空、买单;你只能做到,想干什么一直干,顺应万变挤时间。”
放弃了追求一张完美的书桌。我口言我心,我手写我心:“也许写下真实的感受也是有意义的吧!”我鼓励自己:抛开思想的负担,只做一个快乐的书写者。
诚如作者所言:“成人的世界哪有绝对安静的书桌啊,最结实,最安静的,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