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前的夏天》:荒漠里的独行
2010-02-04
7:45分,下班后的第15分钟。
还有两年就要退休的贾老师路过我的办公室,他探头问,怎么还没走?又在加班?我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上那个缓慢得几乎看不到移动的时间条,头也不回地说,还有10分钟,我种的萝卜就熟了!贾老师哈哈大笑:你也弄这个?这个游戏不是中老年妇女的专利吗?
我楞了一下,原来,我已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中老年行列了。
中年,是人生里最荒凉的年纪。当我翻开多丽丝•莱辛写于1973年的《天黑前的夏天》,那种压抑的沉闷和触目的荒凉让我惊慌失措。
一个职业家庭主妇,步入了不被丈夫和儿女需要的中年荒漠。她在应对这一危机时,接受了与一个比她小13岁的正为人生何去何从而焦躁彷徨的年青男子。在开始这段感情的时候,她就十分清楚地知道,在短暂的相处之后,这段际遇必将在回忆中味同嚼蜡、面目可憎。但她却无力拒绝,她需要被人需要的这种感觉,需要这种阻止她的人生迅速虚脱凋萎的经历。
女人的生命,就象一个内里装满棉毛填充物而外表光鲜的玩具娃娃,当内里的填充物被一一抽空,生命便彻底软弱、虚脱了。而这些填充物,就是青春、爱情、家庭。这本小说,就是以凯特•布朗太太的人生为标本,一层层揭示青春如何散场、爱情如何变质、家庭如何离散、人生如何凋谢的必然历程。这些看似抽象的东西,象一把虚无的刻刀,每分每秒都在雕刻和改变着我们的人生,我们却往往毫不察觉,只等到生命的沙漏彻底漏光,才恍然觉得空虚与疼痛。
与小说里的凯特•布朗太太唯一不同的是,我比她多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所谓的事业,除了给女人一份自信和尊严,其真正的价值可能在于转移和消磨女人对被爱和被需要的永无餍足的渴望。如果,女人不需要工作也能在家庭中获得良好的地位和足够的尊重,并且生活优裕充实,我想60%以上的女人会选择放弃工作,包括我。
凯特•布朗太太有天生的美貌和积累的气质。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还能被年青男子爱慕、追求,这样的“好运”不会发生在每一个女人身上。老女人和小年青的恋爱,与老男人和小姑娘的恋爱相比,前者似乎总显得更加离经叛道、乱伦荒谬。而我,能从小说里理解接受这样的乱伦之恋,得益于澳大利亚作家考琳•麦卡洛。她最有名的两本小说,见证了女人一生爱慕对象的变迁。早年的《荆棘鸟》,以细腻感人的笔触描写一个少女和一位成熟男人的爱情;近年的《呼唤》,又以同样感人的叙事节奏婉婉讲述一个中年妇女和一位少年的爱情。
或许,很多女人都这样:在如花盛开的青春少年时,沉迷于那些深谙世故、在世事中游刃有余的成熟男子,无端的爱慕他们精准干练的处事和娴熟通达的为人;而当她们韶华老去容颜凋零时,她们也世事通透人情练达,却转而渴望年轻的朝气与青春的活力,爱慕那些健硕的身体和激情的生命。一个女人,在心灵成熟前,需要精神的扶植,在身体成熟后,需要肉体的绽放。男人,也许更是如此。所以,当凯特•布朗能平静接受丈夫的一次次背叛时,我们也接受了她的出走和出轨。
——除了慢慢老去,别无其他:衰老是成长过程的后续和重复。
——寒冰是慢慢、慢慢地将生命之谷冻结起来的。
——婚姻是靠人们对婚姻的期待哺育的,而人们受到什么样的教导,对婚姻就会有什么样的期待,这一点绝对不容小觑,因为普通人生的组织成分非常纤细,一触即断。
——如同一块海绵,年复一年将自己的小小需要一点点挤出去,到了最后只要和孩子无关的事儿,都象是远方的地平线,遥不可及。
一起读读这些充满悲辛的句子,你会在凯特•布朗的人生中警觉自己的处境。多丽丝•莱辛没有给出女人圆满解决中年危机的答案,却引导我们反省和思索。对我而言,心灵的平和充实,是摆脱一切人生困境的良方。只是,我这些微薄的坚持,究竟能否抵挡或延缓时光利刃终将带来的疼痛?
最后,想谢谢翻译邱益鸿。她意境优美的翻译,让这本小说字字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