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个正常的妈妈
2014-10-13
断断续续看完了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影响我和孩子的一生。我也希望看过这本书以及没看过这本书的妈妈能去认真静下心看一下,认真思考一下如何成为一个好妈妈好老师。
最近在看北京卫视的一档节目《妈妈,听我说》 ,乐嘉主持,每期会邀请一个明星母亲和编剧六六当情感嘉宾。评审团是10来个3-7岁的孩子。每期都会有几个孩子来“投诉”自己的妈妈,然后由评审团做出评判到底是妈妈不对还是孩子的问题。当然每次都是孩子获胜。妈妈期间有一次申辩的机会,如果申辩成功能得到评审团的认同就可以直接回家,若不成功则还需要进入小黑屋接受惩罚,进入小黑屋后乐嘉会给妈妈在这个错误的问题上提出一个不错的终极解决方式。这个节目有2个亮点,一是孩子评审团的妙语连珠,二是观众可以通过节目反思到底如何更好爱孩子。记得有一期,一个5岁的女孩投诉自己的妈妈老是强迫自己穿裙子,但是她从来不喜欢裙子,一次也没穿过。咋一看,大家肯定觉得是妈妈的问题,不想穿就别穿嘛,干嘛要强迫孩子,妈妈一上场就引来小评委们的热烈讨论,大多是不赞成妈妈强迫孩子,并希望妈妈们能尊重孩子。但是妈妈也有自己的担忧:作为一个女孩子,爱美是天性,而在孩童时期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性别观也是很重要的,当看到儿子打扮的女儿越来越男孩化,做妈妈的自然不能放任不管,更何况在这个越来越宣扬自由的时代性别越来越被模糊,这也是很危险的。后来深入了解才明白,因为女孩的爷爷奶奶很重男轻女,孩子无意中听到了一次妈妈和爷爷奶奶的谈话,大概意思是以后别带着孙女到家里来晃来晃去,看着烦。孩子应该是生活在一个很有钱、等级森严的大家庭里,男孩才能继承家族的观念深入人心。而作为一个5岁的孩子从出生就受到家里所有长辈的白眼,从小的压力可想而知,所以她尽一切可能让自己变成男孩,期望获得长辈的喜欢,希望自己的妈妈不再被长辈指责。而这一切,妈妈浑然不知。孩子总是单纯的,她以为穿着男孩衣、剪着男孩头就是个男孩了,却不明白,她,永远不能成为他。幸好,她能有机会参加这个节目,说出心里的秘密,否则在如此沉重的压力下如何能够快乐成长呢?可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我们怎么才能成为孩子肚子里的蛔虫,知道他们的深层需求呢?
当我们对孩子掏心掏肺爱得无法自拔时,自问一下:那是孩子需要的吗?也许这些爱在孩子看来都不是爱,是束缚、是拘禁、是负担、是责任。孩子娇嫩的翅膀上绑上那么多期望,如何能飞上蓝天呢?
父母的爱深如大海,但是因为质量的差别造成孩子千差万别。而决定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细节处理水平。如何提高爱的质量呢?尹老师用圆圆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
1. 对于孩子必须承受的痛苦,大人要平静自若;告诉这么做的原因;对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激发孩子的勇气;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
思考:下次再带逗逗去打针的时候,要平静地告诉逗逗:逗逗还小,身体抵抗力还没不能像妈妈一样厉害,坏的病毒随时可能打败逗逗的抗体造成逗逗生病。生病是不是很难受呢?吃不好睡不好还不能出去玩。所以,我们要多制造一些更厉害的抗体来打败病毒,这个就需要预防针的帮助,预防针的液体都是好抗体,都是来帮助逗逗的,是逗逗的好朋友。至于打针嘛,也不是很疼,逗逗走路的时候头碰到桌子疼不疼,有一点吧?但是逗逗不也很棒没哭挺过来了吗?即使逗逗觉得疼,哭了也很正常。妈妈小时候打针也哭过呢!爸爸也哭过呢!但是不管怎样,妈妈都会陪着逗逗。妈妈相信逗逗最棒,逗逗这种小女汉子完全不会因为这点小疼眨下眼睛嘛。
2. 不要捉弄孩子,尊重孩子。 成人总是觉得捉弄孩子很好玩,以为不过逗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下,一笑就没事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伤害。是成人居高临下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这些都会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家长一定要礼貌而坚决地制止。
思考:遇到大人捉弄孩子,例如说讨厌妈妈,要把你抱走不让和你妈妈待在一起这样的大人时,礼貌制止,安抚孩子并且远离这些人。
3. 善良和豁达是永远相随的。在孩子幼小时,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以“同理心”潜移默化影响孩子。
思考:在逗逗开始爬自己扶着走路时,常常会撞到小凳子或者摔倒。这个时候外婆总是抱起哭得厉害的逗逗安抚她,并打凳子,教逗逗也说“打,坏凳子,伤害了逗逗”,没几次,逗逗就学会了,只要有东西碰了她她就会说打,用小手拼命拍打。在之前我并没觉得什么问题,毕竟我们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但在看完书后我发现我性格里的确有很习惯怪罪别人、指责别人的部分。这其实是一种“复仇行为”,它教给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责怪别人,教给她不宽容和报复。如果我们打开思路,小凳子被你碰了,它是不是也很疼?对孩子而言,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全新的,都是一样的。对一个娃娃说话和对一个人说话一样,对一件玩具的态度与对一个人的态度也是一样的。于是,我和妈妈讲了这个道理,希望逗逗成为一个豁达的人,不要总是怪罪别人,善良和豁达本是孩子天然的品质,妈妈们不要剥夺了。
4. 家长稍微花一点心思和时间,就可以让孩子有不同凡响的经历,让她的世界和生活焕发奇异的光彩。儿童是天使,只有天使的世界里,才会相信圣诞老人真的存在。等她长大了,变成了凡人,圣诞老人就真的消失了。
思考:尹老师每年都会扮成圣诞老人给孩子送礼物,给孩子带来惊喜。回想我的孩童时代,因为物资匮乏,很少能收到礼物,唯一的期待就是儿童节和春节,那个时候有好看的衣服、可以去公园玩、还能吃爱吃的零食。因为稀有才变得特别珍贵,而这一切都成为我幸福童年的回忆。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把花在讨好领导身上的时间和努力分一点给孩子,孩子的世界需要幻想,需要惊喜。而这些都将成为孩子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5.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有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发出自我肯定的意识,她的品行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有某个问题,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不少孩子在品行方面出现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断遭遇成人“垃圾思维”的毒害。这些垃圾思维像一些企业单方面追求生产,任意排放的有毒气体和污水一样,慢慢污染了孩子原本纯净的天空和大地。
思考:家长用健康的心态对待孩子,才能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孩子身上保留着太多我们成人早已屏蔽遗忘的品质:诚实、善良、正直。无论在哪个阶段,都要告诫孩子不要摒弃人性里这些最宝贵的闪光点。
6. 欣赏孩子不是只赞赏他的优点,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点。有一个小故事:牛顿醉心于实验,有一次一位朋友中午来看他,但就是等不到,朋友和他开玩笑,把佣人给牛顿准备得午饭都吃了,然后走了。待牛顿终于从实验室出来,走到餐桌旁,看着桌上的残局,自言自语说“原来我已经吃过饭了”,然后离开饭桌,又钻进实验室。
思考:名人科学家们常常由于痴心于某件事情时就会在生活中犯傻,做出很多令人发笑的事情,流传下来就成了经典故事。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孩子因为玩耍忘记吃饭;或是因为看到一本好玩的书而忘记吃饭却会让家长生气、训斥。回忆一下,在我们儿童时代,谁没有醉心于很多事情呢?世界那么精彩,总是会时不时出现那么多吸引我们痴迷的事情,加上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很容易在生活细节上犯错。如何看待孩子无意中犯的一些小错误,对这些小错误家长的处理态度是非常关键的。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足, 当我们发现了孩子的弱点时一方面尽量接受,另一方面是尽量帮助她克服弱项。这种帮助当然不是“一人包干”,而是“帮助”她尽量让她自己去做,而家长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耐心、耐心再耐心”,允许她把事情做的一团糟。如果怕孩子考虑不周,也要尽量让孩子自己去考虑、去做,多犯一些错误,才能慢慢学会做得不错。很多新婚夫妻在度过甜蜜期开始被家庭琐事所包围时,总会抱怨自己老公什么都不做,或者说什么都做不好,自己怎么这么倒霉。在目前中国家庭来说,母亲通常扮演着“超人”角色,全部一手包办,如果家里是女儿因为结婚或者传统观念的影响多多少少还是能够做一些家务,而如果家里是儿子通常“十指不沾一滴水“直到结婚。如果妻子还是一味包干,每天抱怨,上行下效,孩子也会什么都不会做。所以,多给孩子和老公“犯错误”的机会。这些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课时”,才能逐步自我完善。
偶尔的“过错”会给孩子自己以及家庭带来时间、经济方面的损失,这些就算作培养孩子成长必交的学费,这些才能换回他的成长、成才和成功。
当然,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但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前提一定要保护孩子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某种能力为目的。凡对孩子自尊自信有损害的批评方式都是不对的。
而对于那些出于经验或心不在焉的过错,只要不涉及道德问题,都不必指责发火,甚至不需要提出来,孩子自己会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知道以后该怎么做。我们当然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但同时一定要有耐心等待他经历成长,甚至故意制造一些机会让他尝点不用心的苦头。
7. 让孩子童年时代就浸润在中国伟大的诗词里,但是不要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平庸之作上。不要让孩子给别人表演背诗,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告诉别人说他背会了多少诗,这样才能让孩子对诗歌抱有单纯的心境,才能真正产生好感。
思考:在我三岁的时候,爸妈每天教我背诗,据爸妈统计,我会背上千首。因为不认识字,都是妈妈指那一页上的图画我就开始背。小学时写过不少诗,所以从小是个喜欢浪漫、思维比较发散的人。我相信,小时候那些滋润我的诗肯定对我对文字最早的启蒙有积极的作用。
8. 从我第一次拿起一本书给她讲故事时,就不“讲”,而是“读”。即不把故事内容化成口语或“儿语”,完全按书上文字,一字字读给她听。逐渐,由开始的妈妈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改成由孩子指着,妈妈来读。这样慢慢地使孩子理解了文字的作用,把故事与文字联系到一起。把学习生子融汇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非常有效。把识字和阅读联系起来,养成孩子识字的兴趣和自信。
思考:在逗逗6个月以后我就开始每晚给她读一些绘本。她最喜欢的是“小火车”和“气球去哪儿了”,那个阶段的她更喜欢我用一切夸张的语气配合夸张的表情来将故事“表现”出来。慢慢地,她喜欢自己看,并指着书让我读。有时候她能坐在那里看20 分钟的书,并看得呵呵笑。后来开始看一些动画片,她也哈哈笑。搞得我们大人很纳闷: 这个小人看得懂吗?还能看的哈哈大笑。阅读在孩子小的时候特别能培养专注力,这个时候大人千万别打扰。最近睡前阅读懈怠了,还是得好好坚持。
9. 通过和孩子“开小卖部”的游戏来引导孩子早期数学的学习和兴趣。
思考:当家长想要孩子学习进步时,不要忙着把孩子拉到书本上,拉到课外班里,应该创造些机会,让孩子运用他所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多给孩子创造实践机会。在乐趣中学习。作为家长要多让孩子去体验,去发现他们的兴趣,在兴趣中找到需要把握的知识,把她的兴趣和活动设计到一起,让实际事物交给孩子思考,这些都会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机敏、勤学好问。
10. 让孩子多进行课外阅读,智力启蒙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阅读,它是一种乘法手段,可以让儿童的聪慧以几何级数递增。一把相同的种子,洒到地里,有的得到合适的水分和充足的日照,有的既干旱又晒不着太阳。阅读就是智慧的水分和阳光。
思考:营养对儿童大脑发育肯定有用,但是无论吃多少好东西,都只是一种加法。大多数出生后身体健康正常的孩子,他们最后在智力上的差异并不在物理手段上或生理因素上,而在启蒙教育上。而智力启蒙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阅读。保证每天阅读的硬时间,不要因为怕耽误家庭作业而放弃这个最有效且影响人一生的习惯。
11. 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坏阅读计较记住多少。好阅读读字,坏阅读读图。电视是批量生产傻瓜的机器。阅读需要诱惑。不看“有用”的书。
思考: 如果想要让孩子喜欢课外阅读,一定要用心调动他阅读的兴趣。及早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让阅读像吃饭一样,成为孩子生活中非常自然地存在着的一部分。而不是“压力”,他从中体会的就是吃饭或玩游戏般的简单和享受。在孩子选择阅读书目时,要了解孩子,再给出建议。不要完全用成人的眼光来挑选,更不要以“有没有用”来作为价值判断,要考虑孩子的接受水平他的兴趣所在。
家长自己如果经常读书,心里十分清楚哪本书好,可以推荐给孩子;如果家长总能给孩子推荐一些让他也感到有兴趣的书,孩子其实很愿意听取家长的指点。但如果家长自己很少读书,就不要随便对孩子的阅读指手画脚,选择权交给孩子。
少看电视。电视是让孩子被动接受信息,不利于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家长更要以身作则,从小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12. 孩子的品行习惯依赖家长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长在思考改变孩子的问题时,切入点永远应该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哪怕你认为孩子的毛病就是来自孩子自己,你也有责任通过改变你自己,唤起孩子的改变。鼓励孩子有独立见解,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人云亦云。在任何场合下,都要真诚地、尽量有高度地看待一个问题,而不是仅仅顺从于他人的思想或某种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