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堂课为什么神奇?
2007-12-19
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过:“我们读书之前,要谨记一个原则:绝不滥读。”
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资讯泛滥的时代,也是一个个人空前渴望成功的时代。许多人因此焦虑、惶恐,害怕因为没有资讯而成为另一种“文盲”,害怕没有比别人领先一步看到最新资讯而惨遭淘汰。在这样一个泛滥、烦躁与渴望交织的年代,绝不滥读的确是指导人们阅读的明灯。但在另一方面,这个口号也成为书商绝好的卖点。《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堪称这方面的经典。
姑且不说这本书的内容,光是看这本书封面的一些表述,你就会忍不住产生购买的欲望:“一部在美国被禁70年的经典!一部让拿破仑·希尔获益匪浅的民间秘本,一部据传令比尔盖茨辍学创业的神秘著作!”相信你看了这三句话,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这是一本影响了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大作!是一本直接启发了国际著名成功励志大师拿破仑·希尔的经典之作!”
紧接着,打开第一页,你又会看到一段让你为之窒息的惊人论述:“他把他所拥有的知识写成了一本由24个部分组成的具有教育意义和启发意义的前后和谐的讲义,那就是现在的《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他开始与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分享这一发现,一周给他们一部分。富翁们被这些发现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乞求查尔斯不要把《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公之于众。”
请注意这些黑体字,“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居然会“乞求”作者“不要”公布这本书!这是何等神秘的一本书!
第二页继续是一段令人称奇的文字,一位据说是互联网开拓者、《百万富翁的智慧和生活钥匙》的作者史蒂夫·格瑞葛的赞美。短短两页,还没有看到目录和正文,一系列的“最”字就足以让你为之心醉神迷。
不妨再来看看封底:在美国,由于本书涉及精神、心理等方面某些不合时宜的内容,于1933年被列为禁书,直到2003年——70年后才得以开禁。本书被禁之后,该书就成为一些特权人物的个人专读著作……连续这样令人怦然心动的陈述,相信只要是渴望发掘自身的潜能、渴望成功获取财富的有识之士,都会忍不住买本看看。
不过一系列的“夸张”陈述,也让我起了疑心:美国,居然会把这本书禁掉?它有什么理由禁掉这本书呢?更何况美国的立国之本就是鼓励个人积极创业白手起家实现“美国梦”,它为什么要去禁这本能帮助民众充分认识和开发自身潜能的绝好励志教材呢?而且,既然硅谷有那么多成功人士是通过研习本书成功的,为什么不采访引用哪怕一位成功人士的话来论述本书的重大作用呢?是不是并没有这种事情,而为了营销需要故意这么模糊地表述呢?
还有,既然这是一本“全面挖掘内心巨大的潜能、商界高管人士潜能培训首选读本、政府高级官员潜能提升首选读本”的书,为什么翻译的人要用一个“福源”的笔名呢?难道他不知道如果用真名会迅速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从而像本书所描述的那样,给自己带来“权力、财富、健康和幸福”?或者是担心自己万一出名,就会像他自己在前言里所说的那样, “这种巨大的成功有时是毁灭性的”?又或者是因为,译者自己“在精神上还没有做好准备或者认为自己还不具备处理声明中将会发生的重大而且积极变化的能力”?
想到这里,我不禁觉得有点荒唐,既然译者称看了本书能帮助读者提升“处理生命中将发生的重大而且积极变化的能力”,为什么他自己就不能大着胆子用自己的真名呢?这不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本书对译者自己没有产生多大效果么?
不过我们古人说得好:开卷有益。虽然本书有诸多令人疑惑之处,但如果你静下心来认真读一读,你会发现,这是一本可以帮你认识自身潜能的不错的书籍。
如果你实在觉得有点读不下去了,建议你用这本书第三课第17节的内容来激励自己读下去:“正是因为我们不敢坚持自己的权利,世界才会变得苛刻。只有对那些不能为自己的思想争求容身之地的人,世界对它的发难才会冷酷无情。正是由于畏惧这种发难,才使得许多思想深埋在黑暗之中,不见天日。有期望才有所得。如果我们一无所望,我们将一无所有;如果我们冀望颇多,我们将得到更多。”
精华选读
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取决于我们以往的思维定式。我们只能作出我们思想范围以内的选择,不会有超越思想范围以外的行为。
我们的思想主导着我们的行动。从某种程度上说,每个人的思想以及思维方式决定着每个人的现状和未来。
附注:引自《杭州日报》,李郁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