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学习的革命》
2008-07-14
这本书应该说是西方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本书,其中的很多理念今天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常识和方向。还是很有价值的。
引自我的博客:
昨天收拾小飞带来的几本旧书,随手翻看起这本《学习的革命》,隐约记得当年这本书被炒作得很凶,但自己从来没有看过。
1998年12月第2版第1刷,书上的印数是骇人的5,000,000,书的中间还夹着一个小条,说这本是第20多万本。不知道究竟有没有卖出去那么多??
随手翻看这本十年前的老书,以一个老师的眼光来看,觉得有不少东西非常有趣:
里面提到的所谓“脑图”(mindmap),就是我们现在上课时让小孩画的冬冬。我刚去isb时也不大知道这是啥,原来从这儿来的。其实有一点多元智能的味道。
里面对互联网的预言:2005年前上网会像电话一样普及其实已经实现了,但里面过于乐观的对学习效果爆炸性的分析却显然没有预见到今天网络时代的各种弊端。
里面有一些对大脑工作模式、不同的人不同的学习方式(如视觉学习者、触觉学习者……)的描述今天我看来像常识,也许那个时候还是很有意义的。我感觉今天在教育领域的很多理念并没有脱离当年的基础,而是在其上发展得越来越严整。我就此跟ht进行了一番对话,结果发现,他是一个视觉学习者,我是一个比较依赖行动和触摸来学习的人,但视觉学习的倾向也很强。听觉学习我是最差的。我联想到不论是英文还是广东话,我都是听力很差,也许跟这个有关。而在今日的学校教育中,已经十分注重发掘学生学习倾向,并采取多种对策进行差异教学了。常说的“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其实含义就是学生不会其实是因为教学的问题,往往因为老师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倾向而给出适当的策略,teaching 无法转化为learning,这样的老师也不可能是好的老师。
里面提到的一个原则“如果你想记住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将它与已知或已记住的东西联系起来”正是现在我们在教学的第一步时时常调用的“previous knowledge”。现在都在用这些原则,但没有想过这些原则也曾经是一些研究的成果。
还有“You are what you eat”原来以为只是一句类似谚语的夸张说法,这本书里则给出证据说明大脑的表现的确与饮食十分相关。记得以前听到一个同事说她儿子多动、发脾气是因为吃了太多糖,我还偷笑。
书中对学校的批评毫不客气但的确言之成理:在现实世界中,成年人永远无法容忍学校固有的失败率。现实中,人们无法容忍一个工厂有30%的次品率,但在学校里,许多人被宣告失败,尤其在中国的精英教育体制下,只有少数人被认为是“合格”、“优良”,大部分人都不相信自己可以在某一个领域成功。这一状况可能还将持续很久。
我十分喜欢书中提到的“运动员和教练”的成功的学习模式,并以此联想到教学:
(1)所有体育运动成就者都有梦想。 所有的学生也应如此被鼓励。
(2)所有人都有特定的目标,并把目标分成几个可以达到的目标。 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大纲。
(3)所有体育运动成就者将头脑、身体和行动结合了起来。 不要只重视书本知识!
(4)他们都有远见,他们学会了将他们的目标视像化。 这个不太明白?有点像传销 visualize your success?
(5)他们都充满激情。 教师的目标是点燃学生的激情,发挥他们自身的力量,empower.
(6)每个人都有一个教练、私人教师和指导。 教师更像一个coach,针对每个人给出发展的建议。师生关系的实质?
(7)所有体育运动成就者对错误都有极为积极的态度。 错误是学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个态度是否可以校正分数至上?
(8)他们都通过实干而有所成就。 学以致用!
前几天去了新加坡培训,张稚美教授提到的一个观念让我如梦初醒。她说最后学习到的东西真正发生意义其实是在能够服务社会、服务人群的时候,这是为什么我们要设计real-life的活动给学生去完成。他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也真正收获了所学到的知识。美国中学生通过社区服务来修学分其实是非常具有远见的,但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真正意义,以为那是浪费时间。记得看过一本在美华裔女孩写高中生活的书,里面说到她的中学社会课老师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课各种理念如福利、种族等,居然真的去竞选美国总统,学生为了帮助他拉选票需要回答选民的问题,宣扬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无形之中学会了各种复杂的观点、也培养了辩论、各种角度思考等能力。最后如果学生拉票能到一定的百分比,老师就会给学生A+。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收获的是那些用心服务的人。
昨晚草草翻完这本书,今天以博客的形式来一个反省,这也算是实践了我的另一个习得:未经反省的理解不是自己的。除了行动以外,reflection也是一个真正让人有所斩获的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