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家芊的晚间入睡成为我很头疼的问题,典型的晚上不肯睡早上不肯起,周末还醒的特别早,把我折腾的眼圈黑成大熊猫。在此期间,我先读了孙瑞雪的《爱与自由》,深受感染,决定从头到脚给家芊松绑,包括晚上睡眠时间都由她自主决定。当我不加限制后,她每晚要我陪她一本本的读书直到十一点半。实验一星期后以失败而告终,有天晚上我决定为了我的睡眠着想不再由着她,九点半就把她塞进小床关了灯,而她在床上翻来覆去两个小时后还精神抖擞的要我牵着手睡觉,我终于忍不住爆发了把她臭骂一通,那天她是含着眼泪入睡的。
几天后我关注的事儿妈开了个共读群,第一本书读《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买书后抓紧时间扫完了前两章,立马有“卸包袱”的感觉。人本主义流派的作者戈登博士开篇就说“父母是人不是神”,在处理亲子关系的问题上应该同时尊重父母和孩子的需求。原来有了孩子后并不需要处处以孩子的需求为出发点,在解决与孩子的冲突时也可以兼顾父母自身的利益需求。在这样的理念下处理亲子冲突问题,其实是把孩子当成了独立人格的人,而父母是站在一个和孩子平等的地位上和她对话,既不高于她,也不低于她。而解决冲突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平复孩子的情绪,或仅满足孩子的要求,或要求孩子的行为符合父母的需求。解决冲突的目的,是找出冲突的源头,通过平和的手段,满足各自的需求,并通过问题的解决,拉近亲子间的距离,增进亲子间的感情。而正因为PET的理念是在尊重矛盾双方的利益诉求的前提下解决冲突,因此PET的方法和理念也适用于成人间的沟通。
整本书像教科书一般层层递进,逐渐构建出PET的理念框架和技术方案,告诉我们为什么使用、如何使用以及何时使用PET来解决亲子间的冲突问题。书中提到父母大多可分为“胜利者”、“失败者”和“摇摆者”。胜利者是权威型父母,通常在冲突发生时以惩罚、威胁性手段强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失败者是妥协型父母,在冲突发生时基本以向孩子妥协的方式解决问题;大部分父母属于摇摆者,即在前两者中摇摆不定,犹豫着到底该采用哪种方法解决冲突更好。我也是摇摆者中的一员,也许因为看书不够多,内心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其实并不那么自信,再加上情绪的干扰,经常会在“胜利者”和“失败者”中来回打转。但摇摆者父母有时候可能对孩子的心理伤害更大,因为情绪起伏大,给孩子规定的行为边界又不清楚,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也会让孩子滑向“讨好父母”的悲伤境地。那么在亲子间发生冲突时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和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