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彼得潘综合征:那些长不大的男人》
2012-01-06
前言
它威胁不到生命,所以算不上是一种疾病;但它危害人的心理健康,所以又不仅仅是一种麻烦。就它的症状来说,几乎人人都见识过,所以我不敢把它算成是我个人的发现。但是,蒙在它头上的面纱,却从来没有被揭开过,所以本书也绝非是老调重弹。
这是一种心理现象,虽然无法把它归入任何已知的类别,但没有人能否认它的存在。干我们这行的,常把一种异常现象命名为某某综合征。用标准的行话来说,综合征是指以某些类型的社会形态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状。在本书中,我要介绍给你的,是一种在社会上正引发大量问题的综合征。我们都知道它的存在,但至今还没有人给它命名或做出解释。
我研究这种综合征已经很多年了,一直试图搞清楚这里边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怀疑我遇到那些案例都只是个案;然而,在过去的20年到25年间,现代生活的压力让引发这种综合征的因素更加的普遍了,它的出现频率有了急剧增加。毋庸置疑,在可预见的未来,情况还将进一步恶化。
我执业以来遇到的第一个临床病例,就是这种综合征的患者,不过我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时我是在军队里,为空军中遭受成长困扰的刚成年的年轻人提供咨询。
他的名字叫乔治,22岁,看起来却像是一个10岁的孩子。他表达情绪的方式很夸张,明显与年龄不符,而且很可笑;他的话很多,但表达出来的东西却没多少。在他这个年龄,应该开始成年的生活了,而他却还在向往无忧无虑的高中生活。当时我以为他会很快走出这种对成年的恐惧,但直到今天,我也不确定他是否做到了。
通过多年来为青春期的孩子、大学生和年轻的已婚夫妇提供咨询,我积累了许多经验,对成年过程中的烦恼和磨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渐渐得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相当数量的年轻成年男性并没有真正成熟起来。这实在是很蹊跷。
本书将带你去关注那些从未长大的成年男性,带你了解他们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以及在面对这样一个男人时,我们应该怎么办。等你读完本书前两章,你可以试着去辨认身边是不是有谁在承受着这种综合征的折磨。当你突然了解了这个人的行为,我想你肯定会恍然大悟:“啊,原来如此!”
在十八九岁到二十出头的时候,这些男人沉迷于浮躁的生活方式。自恋把他们完全锁闭在个人的世界里,漫无边际的幻想让他们产生了种种不切实际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他们会去做(而且觉得自己必须去做)任何事情。然而,在对现实笨拙地适应了几年之后,生活似乎颠倒了过来。“我想要”被“我应该”取代了。只有他们被别人接纳了,他们才能够接纳自己。他们把自己的脾气伪装成了男子汉式的强硬。他们把别人对自己的爱当成理所当然的,却从来不愿把爱回报给别人。他们自认是成年人,但实际行为却像被宠坏的孩子。
一个聪明、善解人意的孩子,不是一夜之间就变成不成熟的、愤怒的成年人的。父母们有许多机会扭转这一过程,因此,本书可以说是为父母们写的;不过,妻子和恋人却是最有可能让这些“永远”长不大的男人在“某一天”长大的,因此,本书尤其是为那些与这种综合征的患者有特殊关系(无论是婚姻关系或是其他关系)的女性而准备的;那些能够影响患者的朋友和亲戚们也能提供一些帮助,因此,本书也是为所有与患者相关的人而写的;最后,如果一个男人要想通过自己的努力长大,任何时候都不算晚,因此,本书同样是属于这种综合征的患者本人的。
无论你是一位妻子、恋人、父母、祖父母,或只是这种综合征的患者的一个朋友,你都能帮助他,无论他的年龄有多大。在你试着去理解他时,请记住:要爱这个孩子,因为他不爱自己;要信任这个男人,因为他不信任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倾听他,因为他不会倾听自己。只有跨越了世界上最遥远的一段距离——他的口耳之间的距离之后,他才有可能克服自己面临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