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
2015-08-04
流水账式的文字,平铺直叙中足见真实与感人。阅读过程中,始终带着对于天天一家未来生活的关切与疑惑,所幸看到天天一步步完善自我、融入社会,从心底为他们感到高兴。
一个8岁的孩子已经会为父母准备饭菜,这着实让我自惭形愧,也着实佩服天天父母改变与尝试的勇气。其实从文首即看出这对夫妇绝非常人,有多少父母可以不顾工作疲劳陪孩子玩到凌晨?有多少父母愿意辞掉正式工作打打零工只为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又有多少父母能够从城市搬到乡下进而租掉城里的房子只为让在乡下的孩子过得更好?不过分地说,这是对伟大的父母,他们怀着出世的超脱只为孩子更好的精神家园建设。当然,这并非唯一科学且最有效的育儿方式,我想这本书更多的是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在现代社会中所出现的育儿问题的可能:尽可能多地创造陪伴孩子的机会,尽可能多让孩子接触自然的生活,尽可能放手让孩子做,因为他们远比你想象中能干。
还有乔老师。对于天天的改变,乔老师的作用无可置疑。对于文中乔老师和天天妈的一段对话印象特别深刻,大意是说虽然无法挽救所有孩子,但能救一个是一个,因为每个被救的孩子都在乎。这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拳拳赤子之心,也当是众多教育工作者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