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民间。
2010-06-03
在图书馆暖洋洋的光线下,速读了好几本简单的书。翻到这一本,从书架抽出。对黑白影象从来是没有抗拒力的。或者说,相比太多虚幻,活生生的故事越来越贴近我的心脏。他不太喜欢中国的一些地方,比如和国外比起来几乎不可理喻的公德素质、他所不能理解的大多数人的被动生活方式。我试图让他明白,中国是充满魔力的国度,正因为它在发展,充满了矛盾、黑洞,我喜欢着活生生的人们,他们身上有种并未被化学化的,原始的生的特质。简单地说,我愿意看路边平凡的人们的脸,努力生活着的,甚至挣扎着的,也不愿意看千篇一律修饰过后,看不到阴影和生机的完美脸庞。
所以我多想他明白,那种活生生、赤裸裸的中国民间,让人感到蓬勃的生气和悬念。那是美的。我相信,充满矛盾的苦痛和美,这背后古国的力量。
然而,这本书看得我很想落泪。缩略的黑白照片在书中,仍然震撼着我的心。我很希望能看到有个民间,民间的展览展出这些朴素却深刻的摄影。
网络上说,这是很多人的心血,简单的一本书,甚至追随了十来年;摄影师不顾危险、脏累地进入现场拍摄,民间人们的善良情怀,让这一切呈现在面前。我被书中前几章感动,但事实上觉得书在编排方面有点缺憾,从开始的凝重话题到随后的火车文化,我有点迷惑。但这就是民间,它不仅仅有社会丑恶无奈的现实,也诉说着普罗大众知足常乐的文化。
最让我难过的是这一则,章阿婆:被撕裂的母亲。
在被现代社会抛弃的村庄居住着一群麻风病人,章阿婆在儿子小的时候就来到了麻风村,她和儿子长期通信,儿子最常问的都是,“妈妈我好想念你,你什么时候回来?”一年年,直到他长大成人,有一天他要结婚了,他给母亲来信,“你不要再写信给我了,我要结婚了,如果她知道我的母亲是个麻风病人,她不会嫁给我的。”母亲,被撕裂了。她整理了多年的信,有五斤四两的重,紧紧拥抱在胸前,如同抱着多年前她的孩子。随后阿婆焚烧了信件,只留下了最后一封,因为它让她失去了唯一的儿子,而她不怪他,她的儿子已经获得幸福她已欣慰。这是怎样扼腕的故事,不知道她的家庭,后代如果读到这本书会面临如何的家族悔恨。读到末的这一句我难翻新页:如今,其中也还有风烛残年的数千老人不屈地挣扎在我们的视野之外。
最简朴的美德。这些时间我时常在想日行一善的劝诫,我从小就是个无神论者,因为我的妈妈不信仰任何宗教;我的朋友也告诉我,如果非要问我什么没有信仰,是否可以妄自尊大地说一句,因为智者不属于任何宗教?我的思维发展被存在主义和斯多葛派打下烙印,之后的我,没有宗教的向导,没有有智慧长辈的培育,面对繁复的世界我守着的是内心的那种本能,我相信人性本善,恶其实不可称为恶,只是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受到道德上的妥善教育和发展,最后被种种欲望啃食。然而,如何解释:我读到这一段,拾荒女突然分娩,时值寒冬腊月,按苗族的风俗,女人在别人屋子里生孩子会给主人带来厄运,冒着生命危险,艰难地走出棚屋,将孩子生在寒冷的山坡上,其他的人纷纷围聚,为她抵挡凛冽寒风。文中说,这是最朴素的伦理道德。
写到拾荒者,写到那些在煤矿场忍受热烟炙烤,冒着随时被煤石砸伤、毒气污染工作卖体力的人们,写到为了生计西行的拾花工,奔走天涯的现代苦涩的大蓬部落…都忽略了这背后最重的阴影,那些无形的丑恶的力量,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思考,是震撼,而是应该自省。
他对我说,因为他们的国家资源匮乏,所以他们每一个人都很认真,很努力地工作,为家为国。我相信,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人性,但是过度膨胀的人性却挤兑了自己的同胞,其实他们要求的并不多,这些被封禁的病人需要的是家人的关心、社会的公平对待;这些为我们城市现代化做出巨大努力却仍生活在贫苦中的人们需要我们的尊重;教育你的孩子,最基本的善良,最基本的尊重,用任何香水都无法超越善行之香给予每一个人的。
看完这本书,我知道在历史的车轮下,朝朝代代都有如此一幕幕,但我们的无力也是因为我们无为,古语说,勿以善小而不为,我想,最质朴的仍然是记住这民间的画卷,无论是黑暗还是光明,善心善行,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唯一能做的。
写到茶客,有一张照片让我深深被打动。照片里的老人生前最爱喝茶,是这儿的茶客,去世后,他的家人来到他常常去的地方,在他常常坐的位置为他奉上这人世间最后一碗茶,子女跪下行大礼,高高举起老人的照片,茶香袅袅,怀念他的人们纷纷围聚在这杯热茶,这把旧椅身上。这就是我心里的古国,最凡常、最动人的中国民间。
我爱这民间,民间。希望一点一滴的努力能让民间最活生生的力量,这个民族最真纯的本质,无论有多少苦难和黑暗,都坚韧着,永远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