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出逃记
2009-12-27
我认为,年轻人往往都是冲动的。他们行动力强,想到什么就会立即付诸行动;思维活跃,视野广阔,远离桎梏;有勇气,有胆量,敢于尝试与探索,哪怕摆在眼前的是充满风险的未知事物;往往也会执着的做着外人无法理解的事情,即使会被他人的讥讽目光笼罩。面对这些素质与特征,我真的不敢自诩为新世纪的年轻人。正好相反,我有些胆小,缺乏勇气;做任何事情通常都会思前想后、大作一番思想斗争,在许多“思”之后仍然畏手畏脚;在意他人的看法与评价,没办法超然独立也没办法潇洒自如。我常常想,如果我是在另一种更加活泼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不那么“乖”,我会不会成为我定义的那种年轻人。
《180°以外》,这本散文集子,从翻开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觉得我找到了一个可以效仿之的模范。这个叫瑶瑶的女生给了我太大的震撼,她给平庸如蝼蚁的我指出了一条我从来想也未敢想过的道路,也让我第一次了解到了“驴友”这样一个集体。
我欣赏她的文字,她的照片,她的勇敢独行和她的旅行感悟。
她在序言里这样写到,“旅行对我来说,只能是一种像饭后散步一样简单的要求,我希望通过旅行拥有更开阔的视野。”确实,自己的亲身经历是最好的教材。她自己也说过,她目前经济实力还不够,所以总是去一些不花太多钱的地方,于是也遭遇了很多生活质量大不如她的人们。于是,她发现真正的苦难不是因生活窘迫变得麻木,而是怀抱着无法实现的梦想却不自知。相比之下,像我们现在这样能够随时做做白日梦,每一秒中都有可能实现梦想的生活实在是太好了。我们应该加倍珍惜。
书中记述了她在云南、越南、柬埔寨三地的旅程。每一段旅程沿途的风景,途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听来的故事,目击的事件,自己的感受都一一从她的笔下流出。她是在18岁的时候去到了这些地方,第一次自己一个人踏上旅途。就这一个事实已经震撼了我。这,就是年轻的生命。
其实她也并不是无所畏惧。独自一个人行走在越南的河内就是她为数不多的旅行恐怖体验之一。看起来不甚友好的行人,奸诈的旅店老板,无法上锁的门,有些昂贵的物价,都让她一度想逃离这个地方。但是即便是这样,她的感悟却是那样的不同。“一双充满恐惧的眼睛怎么能看得到美好呢?”这是她对自己提出的质疑。初到河内的不快经历让她充满戒心,以至于不能放松神经、敞开心胸地观察河内的美好。最初自觉地拒绝融入导致了她之后不被接纳。这也像是我和广州的关系,是我自己本能的排斥让我无法轻松融入身边的环境。这段经历使她反思。而这番思考也让我惊讶,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女孩子,能如此聪明而又理智,让人不得不爱上了她。
我必须承认,这个女孩儿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看过她的书之后,我便蠢蠢欲动,开始谋划了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旅行。我好像被某种力量迫使一样,想去走一走她曾经走过的路,看一看她写下的沿途美丽风景。是不是我也能有她那样的感受?是不是我也能有一些偶遇,是在都市生活中不可能经历的?因为她,我也喜欢上了记录光影,喜欢上了拿起笔来给远方的朋友写一张寄托思念的明信片。
于是我来到了丽江。看到了已经变得很商业化的丽江古城。大水车依然还在入口处。天很蓝,云很低。那些曲曲折折的石板路,不知道哪一条是以你的名字命名的。清澈无比的流水。喧闹嘈杂的酒吧夜生活。兜售明信片的祖孙俩。幽默愤青的三哥。人到中年的马夫。响彻心肺的马铃。四方街的篝火。历史感厚重的纳西古乐。路途上偶然交到的朋友。这些,都已经成了我脑中不可磨灭的记忆。而一切的这些,我可以说,是你给我的。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放在哪里都很适用。我对于丽江的记忆自然是不会与她书中的相同。但是,我的感受也是真实的。如果不走出城市,我是永远都不会见到这样的风景的。我感到与人交谈、听人心事,也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每一天都在狂拍照片,无论是拍天上的浮云,还是拍朋友的笑脸,无论是拍静静漂荡的水草,还是拍心仪的路人,这一时一刻都不会让你厌倦。寄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张明信片,因此也记下了当时那种想与人分享喜悦的幸福感。
我并不清楚如何判断一本书的好坏或者怎么去评价一个作者的写作功力。但是如果能让读者在读过书后为之疯狂到了这种地步,我觉得这本书无论如何都是值得一看的了。
真的十分庆幸,与你在图书馆的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