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告诉你:什么是公益
2017-04-23
自从加入公益和CSR这个行当后,我就发现很多从事这个行业的小伙伴不知道怎么介绍自己,或者说有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向朋友解释自己的工作。这恰恰说明,我们这个行业很不被人了解,恰如十年前的电子商务,没有几个人能听懂这个名词解释。
记得,在加入CSR环球网前,我对CSR和公益的了解,也仅仅广州图书馆仅有的几本这个领域的藏书,以及网上可以买到的两三本著作。恰是那几本书,让我作出了“转行”的决定。
最近同事在查找公益和CSR领域的书籍,发现这四年只更新了不到10本,虽然除了昔日厚重的概论和研究标准外,出现了比较浅显的普及性案例集,但依然不太适合普通读者休闲阅读。
直到我在Kindle推荐上,发现了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和,雪莉•邓恩所写的两部报告文学《天空的另一半》和《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尽管书中的案例和数据略显陈旧,有引子1979年研究报告的数据,以及不少10-15年前的案例。但在我看来,这部书的最大亮点是用故事,把公益、国际援助浅显易懂地描述出来,并提供清晰明了的行动指引,这或许就是普通公众需要的吧。
记得2014年11月和师曾志老师探讨公益传播报道,她以“公共利益”定义公益报道的范围,让我印象深刻,的确,只有在这个层面上公益才是和全社会相关的,才能引起更广泛的共鸣。
这两本书,并没有如一般专业案例集一样直接讲述公益项目,而是从柬埔寨、泰国、缅甸等几个东南亚国家的拐卖女性、强迫女性卖淫问题切入,延伸到女性上学、工作、自由恋爱的权利,再到广大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的就学、就医和生活问题,作者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中,以女性权利为主线进行串联,但却不拘泥于讲述女性成长的故事,推而广之通过讲述公益机构和社会企业通过各种项目解决上述社会问题,以具有代表性的个案故事证明项目效果,打动读者。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可以吸引普通读者阅读的书,并让大家对公益感兴趣。
从内容上看,《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的序言以美国九岁女孩瑞秋•贝克维斯开篇,讲述了她请大家不要送生日礼物,而是把钱捐给为贫困村庄打井的组织“慈善之水”的温暖故事,并列举了几个美国人把公益筹款项目列入婚礼清单的例子。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在婚礼上做公益的朋友,年初参加小伙伴Lucy的婚礼,也是浓浓的公益味儿。从一大袋以公益项目的成果有机食品组成的包括橙、蜂蜜、小米组成的伴手礼,到婚礼宴席上的奖品环保拼图,再到以宾客名义种植在阿拉善沙漠上的梭梭……这对新婚夫妇甚至还把机构品牌宣传视频搬上了婚礼大屏幕,请来了公益大咖做证婚人,让亲朋好友在一席间了解公益、环保,了解他们的工作。
书中对公益领域的失败项目也直言不讳,例如2000年获得世界银行颁发发展市场奖、并获得美国政府价值6000万美元公私合作项目的“游戏水泵”项目,最终还是因为没有孩子会经常玩这个玩具,妇女也没有时间去玩这个玩具来取水而失败。
又如,书中提到的公益机构把部分预算用于电子邮件营销、品牌宣传品印刷等推广工作中,让很多捐款人或者同行觉得善款没有被合理利用,但通过调研数据和传播数据分析,就会看到适当的推广传播可以给公益机构及项目带来更多善款,也有助于吸引更多人参加活动。
对于去年才有第一部与公益慈善相关的法律《慈善法》的中国而言,公益领域才刚刚起步,很多人都不了解,甚至简单归结为捐钱捐物献爱心,无法理解和接受公益机构需要全职人员、公益项目需要管理费用……这两本书恰恰可以解答很多人对于为什么要做公益?怎么做公益?公益有什么用?等等的问题,对于公益和CSR从业者而已,书中丰富的案例和提到的数十个公益机构和项目,也值得我们因此为索引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