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2015-10-21
一直以来我对武则天的故事都充满了好奇心。毕竟围绕在她身上的话题太多了,她的一生又是那样具有传奇色彩。
看过不少关于武媚娘的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但总觉得不尽兴。大多数作品都是虚构成分严重,有把武则天描写成一个不谙世事的好运气爆表的小女孩的,有写她是个荒淫无度,残暴政治家的,也有枯燥无味的纪实作品。
受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影响,武则天注定受不到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男尊女卑”这种彻底而可怕的思想浸透了太多的人。当女性权利凌驾于男性之上时,可想而知,随之而来的偏见诋毁会有多少,谩骂又会有多少。
所以,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着很积极的心态来看。相反地,我更加想知道作者会以何种态度来描写这位千古女帝。
不曾想,待我细细读来,之前的那种“不信任”却渐渐被欣赏所取缔。
作者用一种对历史的谨慎态度和对文学的意趣描写,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铺陈开去。可以算是同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如果要说缺点,那大概是描述大背景和初唐其他史事偏多。而又恰恰是这一点,成就了这本书。对历史大背景大政治的叙述,为读者了解这个大的环境做了很好的科普。也从侧面突出了武则天青年时期的隐忍与耐性。
当大的环境将你困住时,你突破不了,大家觉得正常,一旦突破,你就变得了不起了。武则天正是在那种男尊女卑,地位决定命运的时代里突破出来了。没有一丝侥幸,有的是对环境实实在在的无奈,和对困境的隐忍,还有一点点为自救而迸发出的聪明和狡黠。初读的时候还抱有一点看影视剧的希冀,希望能有更多传奇色彩将这个女人拯救出去,然而,整本读完,也未能看到。一切都是那样顺其自然的发展着。
武媚没有因为她的天真而被唐太宗一直厚爱,也没有因为初进宫时的善良而被太宗青睐,更没有戏剧性的偶遇,甚至连她苦心经营想通过书法得到太宗赏识的机会都是没有的。命运并没有厚待她。她像众多女子一样在深宫里熬了一个个春夏秋冬,直至心变冷变凉。
也大概是这种长期艰险中的磨砺和绝境中的忍耐才造就了她日后的辉煌。
然而,她和其他人又是不同的。她遇到了真诚待她的徐惠,她有着强烈的不甘心和不愿屈服命运的性格,他还遇见了一个让她重新燃起生活希望的李治。所以,当这些条件聚集到一起时,她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手段发挥到了极致,她抓住一切机会将自己从牢笼里拯救出来。人不能等待别人来救自己,而要学会自救,这说的大概就是武媚。
这本书,只写到了太宗驾崩这里,可以说是为武媚的人生真正掀开了帷幕。读者读到这里,好像也真正松了一口气。
通读整篇,其实还有一点,让我不甚满意。那就是在逆境中的武则天的性格。感觉少了一点省时度势的机灵与远见,反而多了一点深闺女子的幽怨。她没有杨婕妤的老实本分,也没有徐惠的聪明。大概这才是少女时期真正的武则天吧,如果她够聪明和机敏,历史上她就不会在才人这个低级的位置上呆这么久了。也因为这点,所以在我们眼前的这个武则天,看起来更加真实可信,角色也更立体丰盈。
武则天青年时期曾做过一首《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我想,这个时期的武则天,一定和千千万万的普通女性一样,有差不多的忧愁和烦恼,只是希望有个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共白头。无奈历史的车辙滚动,一步步将她推到那个至高无上,又寂寞无奈的位置。
期待作者的后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