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以为所有踏入深门大院的女人都是简爱
2011-04-18
我已经许多年不再读小说,因为对小说现状偏执的失望,但是看过这本书的简介,我却有种迫不及待读下去的欲望,不是因为书和作者,而是因为故事发生的情境。自古至今,布衣百姓都对神秘的高墙大院满怀好奇,特别是里面那些不能为人知的秘闻。我越发相信,我不是下作的要讨那些八卦,而是要讨一种看似恰分的解释。书中写到的那些行为、那些不满,不正是为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的不公寻找印记和解释吗?
这样一种心态,不可能不带着偏见去读。有人说,这书好似一部当代的《红楼梦》,但是,这哪里能是《红楼梦》呢?不是说作者的笔法如何,单单说,这个座落于北京西郊的大院怎么能比拟贾府呢?贾府历百年才由盛转衰,几代是地道的贵族,起码有礼仪伦理的讲究,起码有风雅,有自由反叛精神的贾宝玉。而一座从头至尾是草莽贵族的大院,自始至终也见不到丁点涵养,唯一的墨香味道还被主人拿来用作与小女佣调情的道具。连主人再佣人几十口,上上下下竟全然没有爱,只有计较、报复和压抑。
如果你相信这里的情感逻辑,你似乎能豁然明白世上的许多事,比如贪腐、包庇、倒卖文物等等。记得有一个文化大家说过,贵族的革命与农民的起义不一样,后者缺乏理想。可以设想,缺乏理想的草莽变成英雄,享有特权之后是一件多么值得担忧的事情,更可怕的是,这种特权几乎没有行之有效的法治钳制。这就是为什么主人公可以用手枪打伤与妻子偷情的秘书,以功劳簿从牢里拉回犯了重罪的儿子,凭地位侵犯家中的女佣。
如果你理解这样的逻辑,你也可以明白为什么这个大院看起来如此之疯。这里的人无论身份关系,全都没有爱。他们明明住着国家安排的小院,用着国家支付的水电,却满心对国家的轻蔑。他们明明靠着英雄老子沾上特权的福利,却满心对老子的鄙视和怨恨。他们明明都是一母同胞,却处处算计彼此咒骂。他们在战斗中降生,在斗争中成长,他们拥有很多,学会很多,唯独没有人教他们爱,除了自己,他们谁也不在乎。但是,他们明明又渴望爱,所以坏到骨头缝的四星和傲慢的大江才会同时爱上给予他们真诚关切的女佣霜降。
好可怜,一家人,一个院子里与这家人相关的人,一个时代,这个时代里生活在别个院子和为之忍受不平的人。这个院子里的每个人都在报复和代偿。老人家把脑袋别在裤腰上几十年,为了什么?缺乏理想的人在赢取之后除了占有,怕只有对不能占有的报复。资历不如他的人发展却远在他之上,他老了,不受用了,他要报复。他用蛮横证明自己的威望,用特权证明自己的价值,用对年轻女子的轻浮证明自己不曾衰老。他的女人,一个17岁不知怎的成为他第三任妻子的诗书女子,用死一般寂静地相伴和生不如死的相处来报复他。他的子女,九个不成器的男女,用他们的劣行来报复他对他们的压制,报复社会对他们的纵容。
霜降,这个女佣是否被侵犯过,被真爱过,是无足重轻的。四星等人的命运取决于这个大院的主人,而她,自以为可以摆脱大院对她命运的掌控。她不是简爱,她没有按照大江的设计努力读书,自食其力;没有随着她的爱追随大江过普通人的日子。她甚至不如德伯家的苔丝引人同情,她堕落到为了一间免费的公寓可以和楼管上床,也就毫不稀奇地甘愿被人包养,她甚至连是否真爱过那个大院里她认为最出色的男人也怀疑了,她看到落魄的大江,竟然连一丝关切也懒得给了。她被谁毁了?如果把这归咎于这个大院的话,那就太浅薄了。社会是一个扩大了的、复杂了的大院,若是逃离不出,你还是可以决定怎样活着。尊严,正直,爱,哪怕是变形的,也比没有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