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談談放棄吧:讀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2014-07-25
想一想,大概百分之八十的時間里,自己的小出租屋都處於一個第一眼看上去稍微有點被整理過的模樣,但同時也到了已經亂到快看不出這些模樣的狀態中。為了湊滿書單,就買了本這個看上去有點小清新的小書。心裡懷著一點美好的卻不著邊際的幻想。
拿到一大摞厚厚的新書后,這本書還是很不起眼,所以直到我寫這篇讀書筆記還是想不起來什麼時候、在看完其他書多久后翻開的這本書。但那時的心情非常清晰的被書卷保存了起來,“(口頭禪),千萬不能通告別人自己看過這本書,顯然適齡讀者是八到十二歲的小女生啊。”儘管這個印象到現在早已改觀了很多(不然也不會冒著大不韙來寫這篇文章),但我還是堅持覺得,以後要把這本書送給某個朋友或鄰居的可愛小孩讀,譬如最近很火的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裡面聰明的黃多多,她們多半會一見鐘情的,不像我,這麼曲折,又想到這麼多繁重又有些枯燥的問題。
什麼‘心動’和‘魔法’以及與物品的無害對話在書里出現了多少次,就不一一詳述了。用一個喜歡賣萌的七歲女孩語氣喃喃講述,也不應該挑剔裡面的瑕疵了,本身它并非以一種文學作品的方式存在,號稱“整理教主”的作者更多的是想傳達一種理念:想整理好自己的生活,就是勇於放棄足夠多的東西。
一個人的記憶總是依附在形形色色的具體物品上,一張珍貴的賀卡也好,一件喜愛卻破舊的衣服也好,一些散落的但又似乎象征了很多事情的碎物也好,它們或者都代替了曾經的一段情誼、過去的一個自己、自己已經失去的卻又不肯丟掉的過去。人多多少少都服從于自己的渺小和局限,同時又不甘心所遺落的便無法尋回這一事實。所有被堆積的東西,在某種意義上,都是不肯背叛自己的過去。
虛榮,對於人來講,就像鳴聲之于蟬,惡臭之于榴蓮,浩瀚之于宇宙,就像一個符號一樣。也正因為此,人們總是願意用盡全力去維護過去的那個自己,或者只是一句毫無理由的無心之言,抑或只是與別人談論間的一時頭腦發昏。這很有趣,也常常變成人的偉大之處,但更多的時候,它充當的是一種負擔與累贅,讓生活的枝頭掛滿了‘理由’‘意義’之類的東西,也讓房間里本來獨自安靜與人一樣平等存在著的事情帶上了太多的帽子,臃腫而繁複。
不如丟棄,不如歸去。
只聽自己的聲音,只與自己平和相處,只留下那些讓自己心動的東西。
買了一本書,發現不夠喜歡(沒時間其實也是不夠喜歡),那就丟掉好了,不要再去告誡自己,以後會去讀的,要珍惜和敬畏書卷。
一件衣服,一個舊物什,一些珍藏的記憶,都是如此。
放棄多餘的東西,割捨虛榮與欲求,保持房屋和自己心靈房屋的淨潔與凋落感。直到有一天,自然而然的發出蘇格拉底到集市上的感歎,“這個世界上原來有那麼多我不需要的東西”。
看到自己,已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