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权规范之下的意见领袖
2013-11-17
我是一名怀着敌意的读者,此为基本的评价的名义,是需要坦诚的。一个星期的时间来读这本书,内容和我以往的主观判断有出入,在豆瓣的一众“女权”红人里,作者更多的是持有中性立场,介于女性视角和知心姐姐之间的一位表达观点的比较有趣的人。
感情和鸡汤文之所以被一部分的群体所不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其传播的廉价性和无理论指导的过分主观偏向。所以在未仔细阅读之前,此类文字被物化为等级划分的工具,以此区别出群体差异,社交网络会放大这种趋同的“不安”,当然,这是人类是否真的需要平等的论题,在此不作讨论。
回到这本书,这不是一本只有小姑娘遇到各式奇异男性的故事集,这里有很多有趣的,令人瞠目的主人公,至少反映了在豆瓣用户群体里的年轻人,他们的家庭和个人意志上的困境。 而问答形式的文章在表现艺术上就有如此的缺陷,读者会把重心带到猎奇和凑热闹的摄取信息阶段,忽略了作者是否有一种意图,在琐碎的安慰和意见之中,给出了一个方法论,也就是俗称的“夹私货”。所以读完整本书,我们也无法了解到这些生动的倒霉蛋儿是推翻了经验主义的强权,还是继续持着固有动机生活?这大大削弱了我的阅读兴趣,毕竟上帝视角是需要结果的印证,表现形式大于了表达本身。
关于作者的立场问题,有一篇对“性骚扰”回击问题的文字令我印象深刻,在主人公已经成为受害者的前提下,作者从整个和该女性有联系的群体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责任和主观可能性做了预测,这就是典型的在已有父权规范下的权衡原则,当然,从受害者的表述来看,我还是赞同作者的“疏导”倾向,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明白“无人称”的视角的意义,也许帮助这位女性找到宽慰自己的方式,比让她学习对女性处境的判断要更容易,也更可行。所以我更愿意称本书作者为女性视角的讨论者,而不是女权主义的演讲者。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买来还是有其价值的,其中包含了如此之多的戏剧故事原型,对于睡前读者和剧本创作者来说,您不会怅然若失,想到要袭击作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