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500字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2015-08-26
一个女孩子毕业于好大学并进入500强企业工作,稳定的生活就此开始,可她还不满足,紧咬向前向上的齿轮,只能说,她是和很多人不一样的一类人。正在看赵星的《挺住,意味着一切》。她是豆瓣小红人,新浪小名博,85后职场达人,从2010年开始他自我要求每天下班回家至少写1500字的博客,即她从25岁开始就雷打不动鞭策自己。抛开她的那些励志故事,因为并不适用像我这样比起“不断拼搏”更喜欢“享受当下”这样温和的字眼。只谈谈她坚持每天写1500字博客这件事。1500字,以平时办公室工作而言,写信息300-500字、工作小结1000字,需要1500字的工作一年大约会碰到4次:平均一年2次的领导讨论发言稿、每年一次的理论文章、一年一次的年度工作总结。我把1500字当成“大事件”,非有事不写也。而赵星,每天有事没事随便写写就要1500字,只剩感慨别人一个礼拜伤掉的脑细胞我可以用一年。
看吧,为了感受一下随便写写1500字到底是种怎样的体验,我奋力打字,抒发此时此刻的读后感,写了半天还没到500字。怀疑自己初次记录文字的方式方法不对,因为完全被文字的数量要挟着。
换个方向试试。首先想到了可以引用自己以前有过的感受填充1500字,当然主题和今天的表达得有联系。
我喜欢的作家村上春树,坚持通过写作阐述自我。喜欢他比喜欢只写小说的作家要幸运得多,因为他时不时会写一些杂文,多方面的让读者了解更真实、更完整的自己。由此我知道他开始写作前在开餐厅,他坚持跑步比坚持写作还要久。村上春树在《人是如何成为跑步小说家的》一文中,准确描述了决心写小说的那一刻:“那一天,在神宫球场的外场观众席上,我一个人一边喝着啤酒,一边观看棒球比赛。在第一局的后半场,第一击球手、刚从美国来的年轻的外场手迪布•希尔顿,打出了一个左线安打。球棒准确地击中了速球,清脆的声音响彻球场。希尔顿迅速跑过一垒,轻而易举地到达二垒。而我下决心道‘对啦,写篇小说试试’,便是在这个瞬间。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晴朗的天空,刚刚回复了绿色的草坪的触感以及球棒发出的悦耳声响。在那一刻,有什么东西静静地从天空飘然落下,我明白无误地接受了它。”就是这么“叮咚”一下,他攫住了这个念头,用热情、用毅力、用我们所不知道的神奇力量,最终把这份“决心”变成了现实。这一悬乎又自然的“决定性瞬间”,给了当时的他一条往哪走的指令,以及一份“我可以”的信念。什么时候我的“叮咚”能够降临?我只知道,答案在未来某一天的在某一本书里,等待我去靠近。书,是上天点醒迷茫的人类时,手中所执的一尺魔杖。
不错,“引用”这个救命稻草真不赖,一下子1000多了。转念一想,引用别人书里的文字至少你要看过这本书,引用自己的感受至少当时要记录下来,这两者都是平时的积累。而赵星每天的1500字,就是这样一种积累。没想到,文章过半,我竟然发现自己是站在赵星这一边的,落笔之前我可是完完全全觉得每天1500字是件无聊的事啊。
站在赵星这一边,还不仅仅是对于平时积累这件事的看法,细想自己每月看2本书和10部电影、每周跑步2次和瑜伽2次,这些都是不同形式的自我要求。只是赵星把自己逼得更紧更有目标,而我只是量力而为,每月只看1本书、7天里只晨跑了一次的时候也就这样了。内心知道大方向、大习惯在那儿,一边时不时地偷懒、找点小借口,是自我允许的范围。
字数差不多了,想到了看书这件事本身。我喜欢看书,可能也喜欢写作。看了很多如何写作的书,无非是要多读多写,多系统地去读和写,从小故事和身边人事物写起,随时随地写起来。明白了这件事要怎么开始做、却迟迟不愿意动手做,因为我知道并没有一个目标来支撑我去做这件事。即使非要找出一个目标,也会被我设定成类似“有空写一个小说试试”这样笼统又不着急的泛泛任务,不要也罢。
用了下班前的45分钟完成以上1500字,这种体验,感觉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