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抱怨,社会别回避
2011-04-01
不能绝对的说一次国家层面的决策会给整个历史的发展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因为每当我们过近的贴近那一段历史的时候往往会因为自己作为历史的见证人至少是旁观者而参入了过多的感情,反之历史学者往往希望自己能够重新回到那个时代切身的感受一个时代的人其特有的思维与情感,但这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至今没有人能够真正的做到,即便是有几个妄人以为能够做到,其实无非也就是把文字游戏玩的更花哨一些罢了!可惜,如今中国的研究生群体出的大都是这种妄人!
不要一味的咒骂这个国度的教育,也不要随意的指责成年人们的颟顸失职,虽然作为中国的大学生我们都有这样的资格以自己的痛苦、烦恼与失望去做出自己的评价,其实海中的月亮就在那里,你将如何的打碎它,可是你无论如何的努力,当你精疲力竭的时候一切都会一如往昔,风平浪静之后海中的月亮依然还在那里,反而似乎比之前的朦胧更为耀眼,耀眼的像是在讽刺我们的挣扎!这种感觉将在这一代大学生退去“学生”这个头衔进入人生的另一段历程的时候出现,上大学之前以为天很蓝,上了大学才发现其实水很深,1990与2000年代的大学生心中的压力往往在度过了这四年无虑的生活之后才会出现,而2010年代的同学们没有走完这一段传说中浪漫的石子路就已经发现:这不是理想中的人生!
不是理想中的人生又是什么?这就是这一代人无法改变却需要正视的自己的生命,岁月经不起抱怨与等待,没有人能够真正的扬弃自己的生活,也许更为残酷的同类相残与更为彻底的自我认识正是这一代大学生们需要面对的挑战,一如我们的先辈,50年代生人在他们的青春期需要经历全民政治理想的破灭,60年代生人的少年在盲目中跟随这个国家一同度过毁灭后的重生,70年代生人的年华在爆发式的开放热情中又骤然的变冷,80年代的孩子们却需要独自却区分什么是民族、民权与主权的高低轻重,90年代的孩子们被一时的怀疑包围又怎样呢?
不必等到离开校园才着手规划自己的人生,一直以为中国框架过于明确的教育体制形成的“全程护送”式的模式使得中国的几代年轻人都缺乏一种能力的锻炼,这种能力不是过去几年间那些所谓的心灵鸡汤式的滋补也不是旋即有人提出并赢得颇多附和的挫折教育,而是一种自我选择的能力,按部就班的出生,教育,工作,婚姻等等,造成了中国社会中绝大多数的年轻人以为这一种平平安安的生活方式才是这个社会中正常的生存状态,而观察这个社会会发现,这一种按部就班的生活方式建立的根基就是这个国家的快速发展,发展的同时壮大了这个国家机器的容量,比如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无数人的生活方式之所以安稳而不见一丝的波澜正是这个国家机器运作方式的特点,但是再庞大的机器也有其饱和终点,当与政权相捆绑的需求饱和之后,这些即将面临正常的竞争的孩子们因为自己从来没有自主选择的能力而觉得“不正常”,哦,有人说压力来自于家庭,对了,这一代年轻人的父母们也正是这个体制按部就班的流水线上的产物,对于他们来说,“复制”是一种正常的思维!
这算作是写给蓝狮子出版做的《我们聊一聊》一书的书评,但是不应忘记的是适应这种终于正常的竞争社会需要有一个公平的平台,大学生群体在毕业的时候会面临着就业或者深造的两难,这个趋向饱和的社会在这里制造了另一个两难的问题,年轻人需要去在社会工作中实践锻炼,而需要人才的用人机构却又提高了自己的用人标准,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岗位(比如新闻记者)却非要招研究生不可,而中国研究生的质量并不见得优秀,但这促使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不得不进一步深造,这一种深造情非得已,更谈不上热爱,自然造就了这一代人的彷徨与失望,希望成名成家的人们不要回避!
辛卯 杏月 廿八 钱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