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2016-09-28
看第一遍是当作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来学习的,心得包括
1.多角度的考虑问题
2.问题的解决可能有多种,不要轻易否定某些看起来脑洞大开的问题
3.问题的解决可能引起其他的问题,解决问题时要多考虑后续的影响
4.问题是什么不要轻易的就着已有的锤子来考虑
5.问题解决有时就是很简单,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的方法
6.问题的解决可能只是满足了用户当前的需求,可能真正的问题依旧存在,要不断的思考避免仓促的结论
7.问题的解决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源于在于没有从其他角度考虑错过了发现问题的存在,对于问题的理解,要多想几个可能出现错的地方,验证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8.不协调之处往往容易被忽略,要注意问题的存在,不要仓促下结论,第一印象往往很重要;要站在不同的视角去审视,发现新的不协调之处
9.问题的表述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问题的文字描述应该清晰不具有二义性,要注意所要表达的含义,保证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可以统一
10.问题的解决不一定是问题的发现者或被困扰者,有时只需要提出正确的问题给相关的人员即可;当别人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时,不要越俎代庖;如果是别人的问题,就把它当成别人的问题
11.如果可以解决问题的人并不受问题困扰,那么要想办法使这个问题也成为他的问题
12.有时将问题归结于自身,也可能提出一些方案来缓解或者绕过此问题
13.“你的灯还亮着吗?”,往往一个小小的提醒让相关人注意到问题的存在可能比复杂的解决方案更有效
14.自省很重要,很多问题根源往往源于自身
15.一个系统里面问题的制造者往往也是系统的统治者,面对这样的问题可能需要用太极的功夫来处理
16.了解一个问题的来源可能会使问题变得简单
17.问题的表面现象可能让人迷惑,当问题清晰化后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不被人接受,真正想解决问题的人可能并不多。
18.问题的解决要做的足够好,因为往往没有机会再重做一遍,但是会有足够的时间让你去后悔
19.”鱼总是最后一个看到水“,就像鱼感觉不到水的存在,人往往忽略生活在空气中一样,问题的参与者会忽略习以为常的食物,做参与者中的解决者要从最开始就要努力看到”水“。
20.问题的解决时要对自己忠实,因为很多时候解决问题不会是一个道德中立的活动。
再次读后,感觉这是关于问题的哲学思考和系统发展和变化的思辨。
书里以事例的形式讨论了
1.问题是什么?
2.问题从哪里来?
3.问题要到哪里去?
三个问题的根本哲学思考。
问题是始终存在的,随着系统达到某种平衡,问题变成了日常的存在,参与者往往就忽略了此种问题,如书中所说的“鱼总是最后一个看到水”。
系统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
1.内部已有事物的变化,如文中的电梯发生了一些故障
2.系统的加入了新的参与者,如第7章中的主管
3.系统的开放,如新产品从封闭的内部试用到投放到市场
4.旧有问题的解决者出现,导致问题的湮灭与诞生,如第一个故事中电梯公司的人解决了电梯的故障,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车站出现了拥挤;
一个系统处于稳定的阶段,问题往往是不需要去解决的,如书中玩具厂的故事和州政府计算机的推广
在一个系统内部,问题出现后也会不断变化,各子系统受到的的影响力和解决意愿也不断变化,不同的解决方案导致不同的结果,问题的解决可能使新的问题在另一个系统中产生。
从电梯故事来看,电梯出现故障-》职员要花更多时间等待电梯-》职员容易迟到-》职员提意见-》地主知道但拖延解决-》职员通过劳工协会施压-》管理人员赶到压力,施压地主-》地主指定问题解决者-》解决者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提出多个方案-》方案实施减缓了人们对长时间等电梯的焦虑-》新的解决者出现,解决电梯的故障-》电梯运力加强-》下班高峰人群拥挤到车站-》新的问题产生,但这需要城市交通部门去解决,不在局限于大厦中。
问题是变化的,往往很难准确的定义一个问题,不同的角度分析、采用的工具和解决方案都会影响问题的表述,进而会使问题的解决方案产生变化。
例如书中投标的例子,比利收到问题-》如何实现一个能穷举各种投标方案的程序-》这实质是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比利获取更多的信息,从其他角度看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比利发现问题可能没有真正解决,因为问题可能没有正确定义-》因为大家都作弊了,原有问题的基础出现了错误-》问题定义的正确性可能无法验证,需要不断去寻找
问题往往是具有置换性的,书中的例子”你的灯还亮着吗“是问题的内部置换,城市管理部门开始认为问题是交通管理问题,采用了复杂的方案,重新审视后,将其置换为简单的问题,向司机做了提示,问题的置换解决了系统的复杂性;问题的内外置换的例子是去政府系统办事如何看待官僚的问题,詹妮特将问题从外部置换为内部,将事情很顺利的办好。
问题的解决往往只能是局部系统内的,局部系统的状态变化可能引起外部系统(大系统或者相关子系统)的变化产生新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可以认为问题是流动的,当问题流动到某个系统内不打破平衡,那么问题将在一定时间内处于不可感知态,随着变化问题又会合并其他问题或者单独以某种形式被人感知,从新开始新一轮的哲学思辨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