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写作~
2015-02-25
从开始读严歌苓的小说开始,便对这位作家充满了无比的崇敬与热爱,小说的时代背景、写作手法和表现形式都非常符合我的胃口。阅读《波西米亚楼》之前并不知道这是一本文集,相比之前看过许多严歌苓的小说,这本文集还是会让人耳目一新。
本文集中大致分文三部分:散文集、演讲稿和非洲杂记。演讲稿部分不是特别喜欢,所以粗略的看过了。看非洲杂记的时候总让我想起三毛,但没有三毛的惊心动魄。我个人总是偏好一些“穷”、“乱”的国家,比如非洲以及柬埔寨、越南等这些“躺着的”国家,所以看完之后特别想踏上非洲这片土地,看看这群“从来没有喂饱过肚子,却从来不让自己的眼睛饥渴,并且用生命里无限的艺术品,去喂整个人类心灵”的人民。
散文集很多都“似曾相识”,作品源于生活——这次算真正的体会到了。严歌苓所有小说中选题最让我震惊的是《扶桑》,19世纪的旧金山、封闭状态的中国文案和美国文化的碰撞、小脚女人和白人儿童的爱情,无不冲击着我的感官。看了本书之后才知道故事的灵感源于唐人街展示馆;《小顾艳传》的小顾源于其母亲的故事—— 一个爱得痴狂却没能留住丈夫的女人。现实不是童话,风暴之后不是相濡以沫不是合家团圆,丈夫最终还是抛弃了患难与共的却无共同语言的妻子。但仍会在酩酊大醉之后唠叨的妻子的名字……纵然对小顾有再多的同情和怜悯,竟也恨不来“无情的”丈夫。
以前一直认为写作是需要99%的天赋,那些会创作的人似乎与生俱来就能下笔如“行云流水”。但是看严歌苓的散文集和村上春树的才知道,每一个优秀的作家都是勤奋的作家。他们必须忍受比别人更多的孤独、必须经历比别人跟多的痛苦,才能写出不朽的篇章。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我觉得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苦难和孤独造就大师。20世纪初期苦难的中国造就了梁启超、蔡元培、陈寅恪、王国维等等大师,严歌苓、王小波等我喜欢的作家也是经历过许多的苦难才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相比当下,我们的生活太一帆风顺
、我们的人生经历如此的单薄和相似,每个人都渴望着最物质的成功——房子、车子、金钱、地位……所以放眼过去除了心灵鸡汤还是心灵鸡汤。不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之后,我们这个时代留在文学史上的究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