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试读】:食与时
2016-06-28
我没怎么关注过关于做饭的书,一是因为觉得做饭是需要味觉的,光看文字怎么能体会的到味道?二是既然是关于做饭的书,那么要做的菜一定逼格很高,就不实用了,要是做点家常菜怎么好意思写出来?然而我读完这本书后,发现不是这样的,书里面基本上都是家常菜,是能接触到的,虽然看这种书,你不会对作者做的饭有什么味觉上的体会,但是你会想起书里面提到的、没提到的,你曾经吃过的食物的记忆,那是有味道的。
《时光,一场不散的筵席》的作者家猫甲不是与美食相关的从业者,只是喜欢做饭,书里面提到了很多菜背后的故事。作者把故事以细腻的文笔,描写细致,把每道菜产生的联想,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带给读者以亲身经历的感觉。以时间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不同的食物。过年了?要吃最爱的“糯米肉粽”!父亲节到了?为父亲熬一碗“小米南瓜粥”吧!中秋节到了?来点“冰淇淋月饼”吧!踩着时间变化这条线,离生活更近了,使不做饭的读者也感到熟悉。
这本书的叙述手法给人的体会就像:来吧,坐下来,我这里有道菜和故事,你品尝这道菜,我给你分享一下我的生活,我的经历。
书里没有特别细致的讲怎么烹饪一道菜,而更多的是由每道菜引出的故事。从“糯米肉粽”到“铜锣烧”,我看到的不是菜,是柔情,是对生命的思考。一道菜可以说是见证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看到作者的文字时,我的思绪也跟着一块体会那一个味道了。古话讲“民以食为天”,吃饭是日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人一生的感情在菜上寄托了太多。告别家乡多年后,即使吃到不太正宗的家乡菜,会泪流满面。生活过得不用太艰辛时,吃到为理想拼搏的时候简单充饥的食物,也会泪流满面。回想在国外旅行时,一直吃不惯当地食物,终于找到了一家中餐馆,胃口便一下好了起来,心情也变好了。对于吃饭,人们更多吃到的不是食物,而是对曾经经历过的记忆。同样一个菜可以有千种味道,身为川人,我最是喜欢回锅肉,奶奶做的回锅肉是怎么也吃不腻,然而去外面餐馆吃,却怎么也吃不出熟悉的味道,餐馆吃到的只是流水线生产的、只能填饱肚子的食物。就如作者所说,“烹饪就像爱,要么全心投入,要么全然放弃。”即使是厨师,同一个菜,在饭馆里做的和在家做的是不一样的。
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这本书文笔有点淡淡的伤感,也许是因为谈人生的书都是这样的吧。
最有意思的是翻开这本书首先看到居然是“糖醋排骨”,呵,这不是我的拿手菜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