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这本书的作者陈莹婷。
首先很感谢各位阅读和评价本书。不管是鲜花还是鸡蛋,我都乐意接受,尤其欢迎扔砖头给我,这能使我进步,使我出产更好的的作品。
如果本书算是成功的作品,那一大部分功劳要归于中国国家地理·图书的编辑们。他们为这套丛书付出了很多汗水,我对此深表谢意和敬意。有出书经历的人知道,遇见一个好的编辑,能为文字的流传锦上添花。我很庆幸,自己是从中国国家地理·图书中开始发光的。
自己来给自己的书作评感觉特奇怪,平常写作行云流水,这时却无从下笔。而且苛刻的习惯让我重看自己的文章时,好像越看越有毛病,但实际上,并没什么大问题。所以我干脆贴一点校稿时被编辑大人砍掉的边角料,来冒充书评吧。编辑大人当时的意见是:果壳太硬,会影响你们嗑的心情。换言之,这是一本轻科普,读得舒心、吃得愉快最重要。
由于我最爱吃夏威夷果了,这里就“解密”夏威夷果的一些“废弃”素材吧。若想了解更多,嘻嘻,请购买正版《磕:做一只会吃的松鼠》来看……
取名那些事儿
有一次,我“临危受命”带一位瑞典教授参观植物园(我俩的研究方向跟植物分类学毫无关系),本打算与他介绍我大中华的花草树木,却心里犯了嘀咕:我并不熟悉每种植物的国际通用名称,该怎么带一个不懂普通话的外国人认识本土植物啊?难道教他物种中文名,抑或指着一株银杏,翻译成“silver apricot(银色的杏树)”给他知?若是如此,不仅会残害这位远道而来的洋教授对植物纯良的好奇心,还要被偶然路过且听到的某位植物分类学大神用白果砸晕了头吧。为了保住脑袋,我匆匆查了路上可能碰见的每种植物的“国际官方称谓”——拉丁文学名,并记于纸上。游园赏花时,我一边就着手上写满拉丁名的纸张念出那对应的“官方称谓”,一边兴致勃勃地向教授介绍眼前植物的识别特征和逸闻趣事。不愧是来自以拉丁语为语言基础的欧洲,这位瑞典教授对我所说的每个拉丁名都能做出词源解释,甚至在我指出识别特征前就能根据拉丁名讲出该种植物的一个突出特征,即使他不认识学名所指的植物。
后来我们路过一水果摊,见到中间摆卖的夏威夷果。瑞典教授求知欲旺盛,问我这是什么。我脱口而出“Hawaii nut(夏威夷果)”,他仍一脸迷茫,由于此货的学名不在我的“备课名单”上,我只好掏出手机当场查《中国植物志》,搜到夏威夷果的拉丁名再重新告知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