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洲半岛想到 ----读《有个半岛叫欧洲》
2013-08-11
作者赵毅衡先生在该书自序中写道:“我在美国住了近十年,在欧洲住了二十年,之前住在中国,之后又住在中国。在三个地方住的时间都够长的,可以让我自称有资格谈谈三个地方文化之差异”。的确,读完该书后感受到只有身处并且深入不同文化环境才能真切感受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文化碰撞中产生的美妙。同《伦敦浪了起来》一样,作者以阅历加以其幽默的文笔,深入浅出如同与友人谈天般以四辑记录出了他身处欧洲看到、读到、听到的值得思考的事件并给予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引导读者在中西文化对比中思考。但相比同为小品文集《伦敦浪了起来》而言,《有个半岛叫欧洲》更为全面、深入,该书可谓一读有趣再读深思三读沉默,笔者不才,在赵先生字句之间所思甚多可深度尚浅,写下少许望能抛砖块引玉。
学会慢下来
书中一章中介绍了一个有趣的活动:自1995年开始,每年11月,北意大利都灵市举行“慢食(Slow Food)美味大赛”,有意对抗正在征服全球的美国式速食文化。
似乎不止“食”方面,“快速化”早已侵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快速干衣机使人们感到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让衣服失去了阳光的味道,催肥蔬菜在几天内完成生长并快速上市的同时也失去了其应有的口味,一年一栋两年一桥的建筑速度在提高的同时房屋桥梁质量也跟着下降,高铁呼呼跑时快的是它的速度也是乘客的心跳。都市人每天早出晚归在地铁上看书阅读,中午吃个快餐然后喝杯速溶咖啡便是享受,从早忙到晚仿佛上个洗手间也是种罪过。仿佛有惯性般:上班时速度快了周末了也慢不下来,开着车生怕红绿灯耽误了那么一两分钟,吃个饭等了十分钟就开始叫嚷,陪孩子去散步运动却嫌出汗慢倒不如在家依靠跑步机……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该类“慢食”运动应该在中国也推广,将欧洲“慢下来,慢下来,讲讲生活质量”的口号也普及到我国各都市。
有人说生命有限要好好利用时间,这样才能延长体验生活的时间,可是加速化的生活真能给予我们真切的生活的体验吗?我想不止我一个人这样问过自己:总是忙出忙入,我到底在忙什么?答案总是找不出,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将生活快进了,失去每分每秒仔细体味生活的机会。
记得有句话说的好:“人走得太快就会忽略路边的风景”,我总觉得自身就是那个走得太快的人,到了暮年和子孙谈起时我可以说我做了很多事体验过很多但是我却无法说出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感受。如同坐高铁赴京上学般,我可以说我沿线经过了十几个城市走了两千二百公里从最南端到了北京,但是一旦被旁人问起个人对各个城市的感受有何不同时我却只回答三个字---不知道。我说的是实话啊!高铁载着我跑着,窗外的风景哗哗的向后飞去,我看到的不是因纬度变化而变化的树而是一片彩色,我分不清我是还在深圳的城市圈内还是在湖南的稻米地,我分不清我是过了汉江还是到了黄河,我分不清我外边的土地的颜色究竟是我熟悉的红砖壤还是书本上听说的黄土!如果我可能我跟愿意坐火车或者直接做个背包客,走走看看,去长沙见识什么叫辣妹子,去武汉看看“九头鸟”武汉人的厉害,去郑州尝尝高粱酒的味道,去石家庄试试驴肉火烧的口感。速度慢下来后体会到的才更能多,因为这样鞥看得更清楚,更加深入的观察带来的是更直接的感受。
慢下来吧忙碌的人们,让你灵魂跟上你的身体!细细的去品味美食,用舌头去感受那块火腿的味道,它被晾了那么多年怎容得你在一秒内吞入?周末放弃汽车出行吧,搬出尘封的自行车迎着风骑出去走走,探索那个总被你开车忽略而过的社区花园;慢下来读读书,一页一页的消化,感受网络上书本简介不能给予你的思想冲击;或者学学法国人,在街角的咖啡店等着一杯咖啡豆慢慢磨出的咖啡,喝一口看看街道上的行人,想想他们的故事,想想自己的过去,和一只狗聊聊天,看一朵云发发呆。这也不是人生的一种体验吗?
英雄必须不完美
又是从一个活动谈起了:2002年1月24日,BBC结束了为期一个月的“最伟大的英国人”选举节目,有趣的是组织者安排了几次“互相揭短阶段”,观众作为投票者可以揭露别的“英雄”的短处用以支持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最后一场电视辩论,是揭短大比拼,让观众们大饱眼福,知道了“大英雄”们竟然做过那么多蠢事丑事:坏脾气的丘吉尔竟然光着身子面对美国总统,民意极高的戴安娜王妃其实是操纵传媒、利用传媒恶习的始作者,文学大豪莎士比亚是个不顾妻儿的浪子……作者在介绍完该活动后写了这么段话:“有人生而伟大,有的人被伟大成就。不管是哪种伟人,必须有缺点,不然就是假伟人”,个人觉得总结的真实到位,但是我更喜欢该篇目的题目----“缺点成就真英雄”。
联系现实,社会中那些所谓的“英雄”总是被深化、虚化,他们的伟大之处被无限放大而他们的不足之处却被完全摒除。成名的人们谈起他们的过去似乎总是千篇一律:从小就爱好学习、特别勤奋、特别刻苦……为外界所知的永远是他们光鲜一面仿佛他们生来就是伟大的。
难道他们就没有缺点、错误之处?
我想并不是没有,而是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媒体宣传了罢,至于为什么没有宣传其中原因万千没精力去探究,但是这种风气是需要警惕的。这风气不仅迷惑了受众也迷惑了“伟人”他们自己。
作者也写到“人品过于完美,英雄就变得可疑”,一个被包装的完美的人总是会勾起大家的好奇心,当然不否认其中有着一丝酸气。当这个完美的人出现了些许污点该污点就会被大众的好奇心无限的放大,就好比之前被无限放大的成就般,但是可怕的是,被放大的这些污点比先前那些被放大的成就威力大的多,学过色彩的人应该都知道,黑色可以遮盖并掺染其他的颜色,但是其他的颜色却永远覆盖不了黑色,只会因黑色而自身变得灰暗,大抵就这种道理。大众一旦发现了他们的不足就会反过来毫不宽容的批判这些“伟人”,有些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但是一旦放在伟人身上就是大问题了,因为我们受众先前接受的理念是:他们是伟人,伟人应该都是完美的,所以他怎么能不完美!?这里有个鲜活的例子---刘翔,人们忘记了他参加过 48 次国际大赛,冠军 36 次,亚军 6 次,季军 3 次却只记得他最后2次的退赛。这对于他是心酸的对于我们是可怜的,我们可怜啊!我忘记了怎么去欣赏一个人、如何去评价一个伟人!正是这种风气让我们变得如此的可怜啊!对于那些“伟人们”而已,这种风气对于他们也是危险的,他们总是被捧得太高,但是他们很多人都忘了爬的越高跌的越痛这个道理啊!他们被外界的赞美与包装所欺骗,自大盲目起来,真认为自己是完美的,错的也是对的,对的就更加对了,这样下去,结果可想而知,当他摔下去的一刹那,那痛苦可是无尽的,但是这痛苦有一部分也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啊,例子我就不举了,细心一找,娱乐圈皆是。
其实笔者愚以为伟人之所谓伟大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缺点而是在他们的优点与缺点 、成就与失败对比之间,我都更欣赏前者,仅此而已。我知道他们的缺点与失败但是我觉得相比而言他们的优点与成就更为突出,这样一对比他们岂不更加伟大?任何事情都是比较而言的,如果全是正面那我们该如何评判一个人是否伟大呢?当然,全是正面的人也就是完人,是不存在的。
所以我提倡当代社会在宣传一个伟人的时候不妨将伟人的那些不完美一同展现出来,让读者去了解、去对比。比如提到莫言老先生不要只提他和诺贝尔奖的故事可以提提他硕士论文其实是他导师代写的这种事情,当然现在已经有媒体这样做了;提到鲁迅先生时不要只提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言”,也不要只提所有人都知道的他在桌子上刻得那个“早”字来说明他多勤奋,要提提他其实和莎士比亚一般不是个好丈夫,他对他的原配夫人朱安女士其实是寡情的;提到王国维先生不要只提他的国学成就和他的诗词三境,也要提提他其实日常是个不善社交的“宅男”;我想这样的伟人才能走下神龛,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的人,而不是常人不可触及的神,缺点使之更为丰满、真实、使大众可以触及,这样更能成就“伟人”。
在此推荐《细说民国大文人》系列丛书,该书收集了哪些文艺界的“英雄伟人”们的轶事趣闻,没有过多的主观评价而是客观的文字陈述,作者“民国文林”夫妇或许也是希望读者们能够在这些缺点与优点的条列之中自己看到一个个真实、丰满的“人”,然后再去根据自己心里的那道尺去评判他们,思考他们到底是不是“伟人”吧。读后我才知道那风华绝代的林徽因其实也是个孩子气、爱偷懒的小女子,那曾经不可一世的林语堂大学时期是个爱钻牛角尖的大男孩,那才华横溢的胡适之留学期间也曾是个痴迷棋牌的“堕落学生”。这些点滴让我更加地欣赏他们,我接受他们的不完美,因为在他们的成就面前那些不完美使得他们得以平衡,在神与人之间成为值得敬佩的---英雄。
所以说:英雄必须不完美。
历史,这浮华的女孩
标题直接借用了赵毅衡先生的原标题,因为着实觉得这标题好,吸引人又诱人深思,该句改自胡适之先生名言:“历史是个百依百顺的女孩,由着你打扮起来”,但是,在如今历史小姐却在商业化娱乐化之下变得浮华起来。书中作者从《珍珠港》、《克莱里上校的曼陀铃》、《空军一号》几部电影引出自己对“历史小姐”这一变化的的深思,实际上是对历史与商业娱乐之间关系的深思。
历史剧在国内一直来都是热门的,但是其中泥沙俱下,让人叫好的作品不少,但是让人担忧的却更多。许多历史题材剧作为了达到商业目的与娱乐目的进行了改编甚至对历史的颠覆,冠之以“戏说”抑或“新传”的名义走入大众眼中,有的甚至不加以说明便直接将之送到观众眼前。
寒假期间几个省级卫视都在播出隋唐时期的历史连续剧《隋唐演义》、《隋唐英雄传》,两个连续剧中都以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与幽默诙谐的台词加之以帅气明星吸引着观众的眼球。连续剧本身是以娱乐商业为目的,有所改编进行艺术上的再创造无可厚非,可以过度的夸大扭曲甚至凭空编造却让人担忧。
比如《隋唐英雄传》中对历史事件“玄武门之变”的颠覆便有歪解历史之疑,片中“玄武门之变”的发起者是李建成与李元吉,这与《资治通鉴》与《旧唐书》中的记载正好相左,虽说为突显褒贬之意可也不必否认李世民发起政变的史实;再而,剧中出现了验证血型然后输血的情节,此事发生在隋末岂不让人觉得荒唐?剧中隋炀帝杨广的扮演者台湾演员赵文瑄也坦白自己也是边演边倒苦水。
有人说电视剧娱乐娱乐便好不必当真,可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大部分观众(特别是儿童观众)对众多历史事件的启蒙便是来源于电视剧,笔者认为电视剧不单单只是娱乐,还应该承担其一定的教育意义。笔者自己儿时便是从《乱世英雄吕不韦》中开始了解到战国时期历史的点点滴滴;《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两部经典历史剧让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清史:清时帝王关系、朝廷官员职能、当朝政治经济情况种种。过去那些优秀的历史剧作如今难得一觅,笔者希望我们的后代也能在观看欣赏历史剧中的同时得到正确的历史知识与历史解读,而不是在观看后只记得那些虚构的儿女情长与那些被颠覆的所谓“历史”。
这里摘录胡玫女士在2013年文艺界大联欢晚会上的一段话赠与某些编剧与导演们:“我是胡玫,但是我不是‘胡导’。我会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为大家送上像《雍正王朝》、《汉武大帝》、《孔子》这样的优秀的历史剧作。”
行笔至此我想起了辩论中一个经典的辩题---“历史剧是看历史还是看剧?”,我想读者心中应该答案万千,我也不愿以自己的一家之言绑架大家的思路,我只想转抄下赵恒毅先生在文中的一段作为结尾:“然而,要历史装傻丫头,也得有个限度。不然我们就会怀疑,她不仅是任人打扮,而且钱能买通。她不一定喜欢一把鼻涕一把泪,糟蹋了小心做好的化妆,但是肯定讨厌影院里一片欷歔中钱币的叮当。”
2013.01.18 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