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一同成长
2016-03-02
《失控》这本书的一开始,是先从戳中我的心开始的。“如果你不&%¥#@,我就要%@#@&“,这无疑就是我对孩子冲口而出的常见句式,而我根本没想过这句话的前后有什么必然联系,我只是想让孩子听话而已。
带孩子太难了。前几天我一位朋友跟我说,她刚刚在车里放声痛哭,她为了孩子辞去了不错的工作,但现在她觉得很受挫,她觉得自己并没有把孩子带好,家里也没有收拾好,看起来就像她什么都没有做。这样的感觉我偶尔也有,尤其是,当孩子失控的时候。
我不知道我威胁孩子的时候表情是怎样的,没错,我只是想让孩子按我的要求去做,而当他失控的时候,威胁可能是马上能想到的最有效的办法,然而,效果却越来越差,而且一旦开始,就难以收场。有一天傍晚,我陪孩子玩耍,他让我变身,我以为他会让我变成小魔仙、猪猪侠什么的,可是他说,”我一喊变身,你就变成愤怒妈妈“,我很尴尬,于是问他愤怒妈妈是什么样的,他说,愤怒妈妈就是大声说话的妈妈,我又问他,平时愤怒妈妈什么时候出现,他茫然的摇摇头。事实就是这样,我变成愤怒妈妈的时候,只想事情变成我想要的那样,然而对于孩子,他不明白妈妈为什么突然变了身,孩子理解不了大人的世界,反过来也一样。
我刚刚在豆瓣看见一个妈妈说,说大多数小孩子并不明白妈妈爸爸为什么生气,但是,当妈妈爸爸教训他们的时候,他们虽然觉得受到了伤害,却多数时候选择原谅。这个观点我也有同感,所以想一想也心酸难过,我们都知道孩子长大之后就不会像小时候那么听话,可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在他们如此单纯的爱我们的时候伤害他们?
幸运的是,就在这个敏感的阶段,我看到了这本书。和《父母的觉醒》不同,《失控》并不仅仅是讲述理念,更提供了实用可操作的工具。其实很多书籍都在讲类似的道理,孩子的任何行为都不是平白无故的,孩子有孩子的逻辑,只不过孩子的逻辑未必被大人理解。因此育儿最重要的理念很多人都懂,尊重、共情、合理化认同,或是别的类似的理念,但是读书归读书,当孩子让你焦头烂额的时候,到底这些理念还是不是存在在脑海中呢?《失控》这本书好就好在,它里面提到的孩子的表现、家长的表现,几乎都是戳心窝子的,因此它讲的道理,和提供的方法,也显得更让人印象深刻。我想也许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更加有效吧。
也许多年以后,”愤怒妈妈“会成为我和孩子之间的小秘密,在孩子成长的时候,我也成为了更好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