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开夜阖,聚散两依
2017-01-19
因为演员孙俪微博上的推荐,到豆瓣来查看这本书,看到评分很高,看了目录,觉得有兴趣,马上当当下单,第二天书到,用两三天读完,觉得还是值得推荐的,推荐理由主要不是因为儿童健康,而是读完后,也许读者会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有反思。
书分成六篇,前面部分主要是通俗易懂地向读者介绍中医讲的三焦,让人了解疾病的“生住坏灭”,摆明中医的地位,没有摆得很高,强调中医不是治病的,而是用来调常的。
书中夹带很多老子的思想,不过这也不可避免,按照作者说的,中医源于道家,肯定绕不开老子,如“圣人为腹不为目”,还有《皇帝内径》“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从无形开始的”等。这些夹杂让读者能保持一种辩证思维。
书中提出,遇到病状,可以尝试从资源和能量的角度考虑,下中焦还有没有资源,能量是否充足,不充足应该根据不同的体质来进行调养,比如谈到林黛玉,体质决定了当前的性格,还给出了一道方子让林妹妹如何做到身心扩容。提出所有的性格和特质都是可以改变的,条件是不要人为地去界定,固化这些概念。
后面几篇侧重讲孩子身心健康,因为书是讲记,主要是听众提问,作者回答的形式,还有刘杰老师的回答也包括在内。
关于儿童健康,作者提倡儿童要多接触自然能量,提出自然能量,也就是阳光月光,土地树木等自然的东西的补才是大补,比人参鹿茸更有效。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接天地之气,我们大人也是。
在跟孩子的接触中,大人的身心能量也很关键,家庭的能量属于U形状,大人能量不足,家庭能量也受影响。父母陪孩子时需要保持足够的精神饱满度,心要在,否则没有效果。当一个家长觉得自己这不好,那不好,也会对孩子有同样的看法,都是无形的感应。这叫“同气相求,同频共振”。很多时候,孩子出现问题,关键在于家长。
对孩子的成长,作者强调孩子的差异性,不要工业化流水线生产,最关键是身心健康,开心,其次强调孩子要随着自己的天性去探索自我。
作者的一个观点我倒是觉得很不错,强调初生婴儿并不是白纸,其实孩子在出生时就带有祖先的意识,当然荣格也提过的,还有集体无意识,出生前就带了很多程序,个人觉得怀孕期间已经酝酿了很多东西,新生儿其实已经有了自己的个性,而不是我们日常说的白纸一张。先天的东西也很关键。所以准妈妈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身心状态。
最后一篇刘杰老师谈到自己8岁儿子那段让我印象深刻,他儿子画画很有想象力,但是体育不行,爸爸帮报了足球课,一直陪儿子上课,足球儿子一直是倒数,但是从足球课中学到负责任和担当,慢慢地出现体力的变化。谈到他一直信奉强者才能快乐,后来发现并非如此,他和他爱人从小学习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是孩子小学时成绩不佳,刚开始想不通。但是不管如何,刘杰一直秉承着不打骂孩子的原则,尊重孩子的个性,以孩子的健康快乐最佳为准则,孩子成绩慢慢到了中游,即使这样大人也不报大的期待,要坚信健康开心负责任才是关键。我觉得这个案例值得很多人思考。
整本书都在强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昼开夜阖,聚散两依,我们当代社会,电脑手机侵蚀我们的能量和资源,建议10点前关灯睡觉,最好8点半后远离手机和电脑,有空时就打坐,哪怕5分钟,可以让身体和外界暂时脱离,休息有阖的状态。
中国文化讲“清定”,记得《红楼梦》里一段,贾政带宝玉去见客人,让宝玉作诗,说“试一试你的清浊”,一个人神定还是散,气质是清还是浊,跟自己的身体能力也有直接关系。清和定时最佳的。
读书过程中,我就一直在想,我们的生活状态是不是应该改变了,白天上班对着电脑一天,晚上回家也想看电脑手机ipad,其实更加消耗体力,关键是看完觉得空虚一场,更加难受,就这么恶性循环。是不是被现代设备绑架了?
我们有时候陪孩子,真的没有很真心实意,这样孩子容易三心二意。是不是应该尝试对自己宽容,对亲人宽容,不要苛刻,不要挑剔,不让自己始终处在解决问题的状态,松下来,周末投进大自然的怀抱里,晚餐少吃,早睡早起,多读读书,真心真意跟孩子一起玩耍,或许,我们会越来越好。
我们要真正做到昼开夜阖,聚集适合自己的能量,散掉不开心的不健康的东西。
因为自己当了妈妈,喜欢阅读育儿书籍,发现很多好的育儿书,其实很大部分都是相通的,关键就是大人要有爱心,耐心,尊重孩子,不打骂孩子,尝试共情,随着而来的是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开创美好未来的基石。
附:
“人和人之间的差别,与其说是思想,不如说是体格造成的;无论科研成果在表面上或实际上把人分成几等,人与人最大的不同,还是身体好或不好。”2014年读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当时对这句话做了标记,最初觉得不太赞成,细想又觉得有道理。
读完《儿童健康讲记》,更觉得这句话意味深长。
爱猫ZKF于20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