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义的集成,不透彻的思考与实践
2011-04-20
薛涌相当于写了一个读书笔记,将国外关于天才教育方面的研究集成在一起。
这种集成报告,对于科普传播是非常有意义的。
薛涌这本书,还是缺少很多自己的思考。
天才,分创意和练习两个角度,薛涌的书,仅仅是从练习角度阐发,在创意方面,基本没有任何叙述。
这就导致,书中案例的音乐天才,仅仅是乐器表演大师,更具创意级别的作曲家则未述及(当然莫扎特的名字是说了,仅此而已)。这样的情况,几乎在他讨论的每个领域重复。
他对一些关键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比如,汇编了这么多的智商研究之说,薛涌也言道,根据业界共识,那些智商测验题是不准外泄的,否则被测试者拿到,很容易针对性练习,提高智商测验分数。
这只能说明,那些智商测验题,只是“杂技奇巧”,只能用于“测试”,而不具有深入使用的价值。进一步想想,一个不具有深入使用价值的项目,作为“测试”工具,又能有多大价值、多大真实性呢?
另一点是,薛涌引述了前人的研究之见,智商在每个人身上是基本不变的,即使通过训练能使得测试成绩提高,但是测试之后不再训练,一段时间后,又会回到原有成绩。
实际上,这跟他后面接着介绍的“精炼/深练”之法,技巧能力的“自动化”概念(我则称为练至“本能”),是有可能存在矛盾的。
我们可以猜测,那些通过训练提高了智商测试成绩 ,但之后一段时间,成绩又退回原有水平的学生,恰恰是训练程度没有达到“精炼/深练”的水准,或者说,提高尚未到达“本能”程度,如果坚持深入的训练,是否有可能让智商测试成绩,永不退化。
这一以矛攻盾的想法,当然非常值得思考和研究的,也许是写得太急,薛涌的文章避过这种问题矛盾,只能使他的这本书成为一个大杂烩。
即使在薛涌自己有实践经验的英语学习方面,他也未能将书中的理论联系与实际,或者说,他的那种联系,是极为不够的。
薛涌的书籍,在中卷第三章,其实谈到了“本能”这个概念,他用的是“自动处理”、“自动化”这个名词,可能源于他引述的现代心理学术语,只不过,在接着的下卷,他没有明确,在英语学习上,“自动处理”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如果不提“自动处理”的具体内涵是什么,精炼/深练就缺乏指向性,薛涌提供的背单词方法,确实不错,但是否就达到了精炼/深练的要求,就因此缺少了评判标准。
同样,儿童语言学习/英语学习,是观察天才训练的最好案例,却被薛涌忽视过去,其实他本来可以根据自己的海外家庭经验,做出更深入的语言环境对学习影响的比较,指出天才养成跟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从而给家长们提供更好的建议。
学习英语的操作方法,兼评薛涌和张五常的相关书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143&do=blog&id=403844
这是我们在豆瓣小组结合此书评关于天才教育的一些粗浅讨论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92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