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必有邻
2010-06-22
我得承认,最开始在卓越网上订购这本刚出来没几天的书,很大一部分是冲着老克(克里希那穆提)的八卦去的。一方面不屑于“作者是克里希那穆提的初恋情人”这样的宣传,一方面还是忍不住八卦的好奇心。
而当真正收到书,匆匆翻过目录,我就发现,自己错了。固然,这本书里用了整章的篇幅来回忆克里希那穆提,但那也只是一章插曲。作者与她丈夫共同生活的故事,远远比关于克氏的部分来得更吸引我。
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他们一起在美国的田园里生活了五十年,自耕自作,过简单生活。这绝不是简单地用现代版的《归田园居》或《瓦尔登湖》可以概括形容的。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对田园生活徒存诗意的想象,真正实际操练起来,却是只能弄到“草盛豆苗稀”的大外行;梭罗诚然是自然生活的典范,但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也仅仅持续了两年而不是五十年。这本书里的生活,却是五十年一以贯之,五十年的自食其力简单生活——并且,不是在梭罗乃至陶渊明所生活的,人尚未脱离土地的古代,而是发生在二十世纪,高度工业化的美国。
编辑推荐里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宣传这本书对于当代环保与心灵运动产生的深远影响,而在当年,作为先驱者的他们,比起这本书来,可远远没被世人接受。
在他们相遇之前,斯科特本是一名大学教授,但因为他的反战立场及为穷苦人说话,最终不见容于当局,被大学开除教职,并且此后再没有哪所大学接受他,给他一个新职位。乃至于连他的著作都需要自费出版。
而海伦,自小生活在一个注重灵性的富裕家庭,衷心热爱的是小提琴,曾一度希望成为一名杰出的音乐家,后来因与克里希那穆提的相遇,人生轨迹被改变。
相遇之时,斯科特已失去了能被社会接受的“正当工作”,四处巡回演讲,来传播他的理念——有时是无偿甚至要自费的。海伦则结束了与克里希那穆提的情缘,回到自己的家乡,接受父亲的要求,向斯科特打电话邀请他来演讲。自此之后,便开始了他们真实的传奇故事。
从起初的接触中,他们发现,尽管在许多方面他们有分歧(斯科特比海伦大二十一岁——那个年代,大叔控也很先锋啊,笑),但对精神世界有着同样的兴趣与理念。认识斯科特之后,曾经养尊处优的海伦为了真正体验人生的甘苦,自愿去工厂工作——要知道此前她可是连扫帚都不曾用过的啊。
当斯科特申请到经费开始撰写他的新书时,请海伦过去做他的助手。此后便开始了他们的共同生活。“在政治与实践方面,斯科特是我的领袖,但是,在艺术与精神领域,我则是他的向导。我们共享了各自的长处。”(p140-141)自然而然地,他们越发亲密。
几年的生活下来,他们发现,仅靠微薄的收入,很难在大城市继续立足。1932年,斯科特提出,在乡下购置一块土地,可以靠耕种作到自己自足。当时,没人想到这会是持续了五十年的“美好生活中心”。
斯科特早年在他祖父在宾州的农场中,了解到了回归自然的生活所必须的技术,并将这些技术教给了海伦。通过自耕自种,他们实现了对现有社会体制的依赖最小化。生活虽简朴,却再无匮乏之虞。
渐渐地,这种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无数人专程赶去拜访他们或写信给他们,对他们的生活好奇。
长达五十年的乡间生活中,他们的生活从物质上来说极为简朴,但精神世界却无比丰富。远离了收音机电视机等现代社会的洗脑工具,获得了真正的爱与宁静。
最终在1983年,已是百岁老人的斯科特,认定他结束生命的时刻已经到了,在海伦的帮助下,自愿禁食,以无痛苦的方式安详地离开了世界。但凡宗教,对于自杀多有严厉的批判,在斯科特与海伦的选择上,却不能以那些死板的教条来审视。当人生已经过了百年,度过了充实而无悔的一生,此时选择死亡,不是懦弱地逃避生活,而是要在面对死亡时,保持人类的尊严,心平气和地自愿告别世界。
斯科特离世后,海伦继续维持“美好生活中心”,将她的回忆付诸笔墨,便有了《美好人生的挚爱与告别》这本令我们深受感动的书。(简体字版虽说刚刚出版,但我相信必然会跟在美国与台湾一样,成为大众喜爱的心灵经典。)
读罢掩卷,只觉深深的感动与震撼。社会惯性总是试图让我们成为平庸而千篇一律的人,多数人也就顺流而下,忘记了自己内心的召唤。而斯科特与海伦,不仅有坚持自我的勇气,还有着将理想付诸实践的实力,不是将田园生活作为空泛的幻想,而是切切实实地去耕作与收获,去料理农场实践有机生活。
相比于如今很多无法真正离开大都市,只能在假期跑到乡间去歇息几天,过后生活依旧没有任何改变的我们,斯科特与海伦,令我们汗颜。
在与友人提及这本书时,他说自己并不喜欢回归自然的生活,虽说喜欢植物。对于这一点,我表示理解。即使是很多嘴上说着想要“回归自然”,我也常疑心他们其实不过是有着叶公好龙式的喜爱。
在当前的教育下,我们内心深处,或多或少都会有轻视体力劳动的倾向。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再怎么对自然风光无限喜爱,也难做到人与自然的共存。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更是既不屑于躬身从事体力劳动,也根本做不好。为了掩饰我们在这方面的无能,我们在潜意识里,甚至认定精神生活与粗重的体力劳动是对立的,生怕泥土玷污了我们的精神!事实上,这样的对立又何尝存在呢,不过是给自己的软弱找借口罢了。
对比梭罗,对比斯科特与海伦,一边声称从他们的书中得到启迪,一边生活仍然没有任何改变,这样的我们,跟真正实践者的境界,着实天差地远。
回归自然与回归心灵,不应该只是嘴上说说而已的空话,需要实际的身体力行。
纵然几经挣扎,我们还是无法克服内心的软弱,但至少可以在不彻底改变现有生活方式的同时,努力向可持续生活靠拢。从节约水电到自带筷子,从选择天然产品到坚持素食,每一个微小的行动,都在表明我们的坚持。
当最开始坚持自己的选择时,即使是对社会惯性的微小反抗,也可能引起周围人的嘲笑与不解,认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根本毫无意义。但要知道,“德不孤,必有邻”,只要我们坚持自己内心的标准,就是与历史上的与现代的所有的特立独行者为伍。梭罗、斯科特与海伦、约翰·罗宾斯、甘地、托尔斯泰……都是我们远方的友伴,而这个名单还可以拖得很长,很长……
真正能够有勇气遵循内心的声音而活,内心足够强大时,那些曾经嘲笑你的人们,则会反过来佩服你,说你做到了他们一直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而你也会遇到这个世界上同样的奇行之士,不必担心自己只是孤军奋战。
要知道,高贵的心灵,从来都是相通的。
最后,说一下关于老克的八卦。
按海伦的说法,老克号召人们内心革命,但作为世界领袖而成长的老克,终究对普通人的生活缺乏认知,镇日里只与达官贵人为伍,根本无法脱离奢侈的生活。作为上师的克氏,在对待弟子的时候也常常严厉得不近人情。在全世界的崇拜者看来,克是完人,是令人警醒的老师,真正与克接近的人,却往往能够祛除盲目的崇拜,发现克作为平凡人的缺陷。
对于我们,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老克的私生活也只是老克的私生活,个体觉醒则是每个人必须独力面对的事实。我们看到其他人对克的批判,会反思知行合一的问题是否在自己的身上同样存在,会知晓伟人在光环之下,同样有需要面对的问题,不再将他们的境界视为我们绝无可能到达的高度,从而将之视为畏途,干脆放弃了自我觉醒的可能。这样,也就够了。
整整一章关于老克的八卦,意义也就在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