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念
2013-01-30
1. 实行动态的组合投资策略:首先,这种策略是指在所有投资资金中,债券与股票分别所占的比例,如果债券资金的比例在25%~75%之间,股票资金的比例相应就在75%~25%之间,两相权重,就让债券和股票各占50%吧。其次,投资于股票中的资金(也许还有债券)也应当遵循这种避险策略,而且选择的股票种类越多,受同一种股票变化的影响就越小。最后,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还需要做动态的调整。
*为什么要让股票和债券各占50%?我想是为了降低风险:债券收益的利率固定(后来发现衍生品真是多,也存在浮动利率的债券),但是对通货膨胀的适应性可没那么好;股票的收益是变化的,就会对通货膨胀的适应性比较好。如果利率上升,债券的收益相对下降,其中的边际资金就会向股票流动,反之亦然。但是,由于债券依靠的是债务主体的信用,如果发行债券的公司经营状况不好,既会导致股价下跌,也会由于偿债能力的下降导致债券贬值。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高等级债券(比如说:有政府信用担保)和股票收益也许具有“对冲”的特征(如果是其他债券,那或许是求偿权高于普通股,如果公司破产,清偿价值首先要支付债务吧),这就可以减少投资者面对的风险,同样,也会降低损失或收益——这好像是值得的。
2. 普通股的投资规则:(通常情况下,投资的好像都是普通股)
A. 持有的股数应当适当但不要过分分散化,可以参考持有的数量在10支到30支之间:持有的股票种类越多,风险越分散,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持有的数量越多,投资者需要关注的信息量也就越大,投入管理的时间成本自然越高,所以,持有的股票种类也需要一个合理的区间。
B. 关注大型、知名和财务稳健的公司,谨慎投资“成长股”:大型、知名通常是指规模可观(资产和营业额在行业中的数额较大,需要具体分析)、行业地位领先(规模位于行业前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财务稳健则是指普通股的账面价值不低于总资产(净资产+负债)的一定比例(具体行业巨头分析,例如:工业企业,这一比例可能为50%),并且有连续多年派发股息的记录。显然,“成长股”(每股利润增长显出超过所有股票的评价水平,并且预计未来仍然会持续下去的股票)通常不具有以上特征,由于高成长性带来的不确定性,一般的投资者通常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和信息从中获利。
C. 每家公司应该具有长期连续支付股息的历史:如果一家公司突然停止支付股息,那谁都有理由怀疑公司的经营是否出现了问题。只有长期连续支付股息的公司,才会让投资者产生可预估的安全感。
D. 不要购买价格过高的股票,买入股票的价格要限制在一定的市盈率范围内,可以参照过去7年每股利润的平均数:什么是价格过高的股票?我记得第一章(27页)有过这样一个购买“廉价证券”的建议:股票的买入价格应该低于公司净流动资产(即营运资本,我这里理解为营运资本=流动资本-流动负债,尤其要注意是扣除了“求偿权优先于该股票的所有债务”),这样才是比较划算的。(按照我的理解,如果这个时候公司破产,那么能快速转换为现金的净流动资产的清偿价值足以按购买时的股票价格向股东支付。)但是现实中,这样的股票价格并不容易获得,精明的专业投资者们肯定有更好的估值方法。而书中为防御型投资者提供的估值方法就是:市盈率。1973年前后,书中针对美国股市的市盈率范围建议是在20-25倍之间,如今应该是多少,还是参考那些与时俱进的材料吧。
注:参考百度百科,市盈率(P/E ratio)=Price per Share/Earings per Share(考虑总的流通股数,我想也可以,市盈率=市值/总利润),表示一个考察期内,股票价格与每股收益的比例,例如:当前股票价格与上一年度每股税后利润之比(P/E)。
显然,如果用股票价格代表市场期望,每股利润代表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由于公司对于投资者的价值就在于盈利,所以,以每股利润作为公司实际盈利能力的标定锚点是合理的),市盈率就代表了市场期望与公司实际盈利能力的差距,倘若市场期望远高于公司实际盈利能力,则市盈率过高,很有可能说明公司的实际价值被高估了,投资风险就比较大;倘若市场期望相对于公司实际盈利能力过低,则市盈率过低,很有可能说明公司的实际价值被低估了,股票就会显得比较便宜。
以上也仅仅是“很可能”,也许公司潜在的盈利能力很强,但在理性投资者眼中,这些并没有实际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什么样的市盈率比较合理,或者过高过低,还要结合整个市场、整个行业,以及时间区间等因素来判断——而这,也仅仅是评估股票价值的一个指标。
3. 实行“定时定额”投资法:每个月投入同样数量的资金买进一支或多支股票(我想,债券也可以如此)。这就好像买保险时,每个月固定支出。这种定时定额投资法有什么优势?我想仍然是风险分散,具有平滑的作用。因为,投资者在任何一个时点购入股票时,都无法确定股票的价格是高还是低(仅仅基于过去的价格参考并不可靠),但是连续多个时点以等量的资金购入时,每个时点的购入价格被平均,平均后单个时点的购入价格就既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相应的,收益也就被平均,利于实现“资金安全”的目标。
4. 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制定投资策略:开头关于单身妈妈、医生和年轻人的例子,都是来自于原书的这一部分内容,投资者需要制定自己的投资目标,如果以“资金安全”为首,就应该放弃那些冒险的高收益选择,从这一点上,这本书除了强调投资的知识和经验以外,尤其强调了投资人的性格,因为与性格相关的投资心理往往从选择之初就影响着投资的结果。当然,对于防御型投资者而言,他们仍然可以通过小额的资金来检验自己对投资价格和价值的判断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投资知识、经验、技巧并认识和锻炼自己的性格。
另外,书中的一个其他地方反映投资人心理的例子就是有趣的:当某人愿意以低于当初购买的价格来向你出售他的债券时,你首先应当想到是不是发生了某种风险,会使即便以当前价格购买的你也会血本无归。
5. 为自己的投资设定“安全边际”:有关投资“安全边际”的内容出现在原书最后一章——第20章:“作为投资中心思想的‘安全边际’”,显然,为了应对公司未来收益的风险和投资者自身判断的误差可能带来的损失,投资者需要为自己制定合适的“安全边际”,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的投资收益。但是,这一章的具体内容我基本没看懂,所以,只能理解到这个层面,有兴趣的朋友还是请详读原作吧。
6. 打理自己的投资,别把它交给别人:整本书都读完后,我猛地想起要总结这样一则建议——其主要来源是第10章:“投资者与投资顾问”,也许还有后面那些公司案例的影响。这则建议不是说忽视投资顾问、经纪公司等的存在,而是将投资顾问、经纪公司的那些话仅仅当成一种建议(亲朋好友的建议也许反而是一种噪音),最终做出投资决定的是自己,所以这种决定务必要基于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不要妄想将投资全权交给他人,自己坐等收益——这样的好事通常是不存在的。
关于这一点,一个生动的例子是:《说谎者的扑克牌》中,作者刘易斯就讲述了自己刚成为债券推销员时的一次教训:缺乏经验的他轻信同事——一位老练的交易师的建议,建议自己的一位客户买入一种债券——老练的交易师正在为这些债券的出路发愁,而这位看似精明的客户又轻信了他的话,结果当然是——这位客户因为债券产生的巨额亏损而被老板解雇。这位倒霉的客户迁怒于刘易斯,刘易斯则从内疚转向理性——别人的建议始终不能替代自己的决策,对他和他的客户都是如此。
以上节选自:http://wuguoren.com/2012/10/20/%E3%80%90%E8%AF%BB%E4%B9%A6%E7%AC%94%E8%AE%B0%E3%80%91%E6%9C%89%E5%85%B3%E8%82%A1%E7%A5%A8%E5%92%8C%E5%80%BA%E5%88%B8%E6%8A%95%E8%B5%84%E7%9A%84%E8%8B%A5%E5%B9%B2%E5%BB%BA%E8%AE%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