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得很糟糕的一本书
2014-06-19
近来我购买了《Web网页设计创意课》,但是第一章读下来,错误实在是不少,有些竟然都是常识性的错误。还望能出一份此书的勘误。我试着做了一份读书笔记,记录了第一章中的明显的错误:
书的英文名字在封面上是Web Design Essentials,但是在亚马逊上并没有找到这本书。原作者只有“[英]未来出版社”,原想这应该是一个出版社,但到其官网一看,原来这是一个媒体集团,下面有很多的分支机构。在搜索引擎中,也没找到这本书的影子。有谁知道这本书英文原书的麻烦告诉一下。
书封面打开后,提示“更多素材可以从www.fecit.com.cn下载”,但是登陆飞思后,在搜索引擎中同样没有检索到本书。没有就不要写吗。
略翻了一下,全书彩印,赞一个,值这个价钱。
p.2案例分析中的第二段,出现了一个以前没听过的词——可达性设计。使用bing检索后,发现这个词在2004年就出现在《微型电脑应用》中了,真是感觉有些落伍。点击链接(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XDY200402000.htm),原来是在知网上的一篇论文中出现了可达性。仔细一看,原来是accessible这个词。在W3C官方所发布的词汇表中(http://www.certifiedchinesetranslation.com/openaccess/w3c-glossary-sc.html),将其翻译为无障碍性。在对“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 1.0”标准的中文翻译中(http://www.junchenwu.com/WAI/wai-pageauth.html),将其译为“可访问性”。所以,这里的“可达性”值得商榷。
p.3案例分析的标题为“欢迎阅览典型UX项目”。不知道为何要用阅览呢,那怕用学习、参考、借鉴都可以啊。
p.3案例分析中,第一点中用到了“坚实的战略策略”。为何用坚实呢,难道是指项目牢不可破?如果原文用的是firm一词,译为扎实可好?
上面案例的第二点中,最后一句话中提到“提供合适的环境”,实在是觉得突兀。前两句说的是早与客户沟通,双方达成共识。后面应该是如果出现问题的话,应该就双方达成的共识基础上,进行修改。
上例第四点中,最后提到了KJ法,真是长见识了,知道了一种新的管理方法(http://baike.baidu.com/view/1117246.htm,http://wiki.mbalib.com/zh-tw/KJ%E6%B3%95)。但是给出的链接却不能联通
p.4第五段的倒数第三行中,有“知情人员”,什么意思呢?
p.5第二段中的“百德总监告诉我们”,这是明显的英文说法直译,中文的习惯应是将人称放在话语的前面。
p.7第三段中的“拉一个UX人士...”,使用“拉”的确很形象,但是拉的动作实施之后,更要强调动作的结果,如果后面加上“过来”,恐怕会更形象些;
p.7右栏第四段中,使用“贴心”一词,是不是过于“拟人”化了?
p.8什么是“更广阔的体系内?
p.8第一段第三行中的“转向”,貌似多了一个转;
p.9第三段中的第五行,如在“...与技术支持‘为’你的准备工作...”中加一个“为”,语句更通顺些;
上面段落的最后一句话,前半句意思明白,但不通顺。
p.9右侧第二段中的第二行,有“直线思维”这样的说法吗?
p.10第二段倒数第二行中“显而易见的选择”,obvious choice,这样的翻译太生硬了吧;
p.10最下边一段中提到“可用要素资料库”,把要素翻译为素材不好吗?
p.10右侧第二段中,最后一句提到“PDF图片”,pdf生成的不是文档吗?
p.11第二段第二行的第一句话,“理想来说”,英文想必是ideally,但翻译成“理想来说”,不太符合中文的习惯。如翻译为“理想的情况下”;
p.11右栏中第一个列表项,应该是“哪”;
p.13第三段中第一句的“拥抱事实细节”,为何要用拥抱呢?如果原文是embrace的话,直译是没错的。但如果译为发掘、发现不是更好吗?
p.16"画板“一段中,将Moleskine翻译成笔记本电脑,不妥。此处为moleskine的解释(http://baike.baidu.com/view/912848.htm),指的是鼹鼠皮的笔记本,而非电脑;
p.18右栏第一个段落中的css代码,应该在0与15之间加一个空格,用这样的简写样式代表上下边距为0,左右边距为15像素;
p.23第一段中的第二行提到”负责界面“,如果这是一个固定术语的话,真是孤陋寡闻了。
p.23第二段中的sIFR,目前貌似没有一个标准的中文翻译,百度百科中将其翻译为”可伸缩Inman Flash替换“。个人认为,”可扩展“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可升级是纵向的;可伸缩呢,意为可大可小;而可扩展呢,意为在原有技术
p.24对cufon的介绍中,最后一句语句不通哦,如改为“转换出的结果模式均能为现代浏览器所处理”,是否会更通顺些呢?
p.25的“案例分析”部分,右栏段落的第二行中出现的“负面效应”,何意?
p.26“通向@font-face一节的第一段中,第三行中的“上述”建议译为“前文提到的”;
p.30右栏最下面的电影名字,《迷失翻译》是什么?翻译作者—叶小芳同学,难道没看过《迷失东京》吗,那总该听过吧?你这是机翻的吗?
p.31第一个图片的下方出现的“启示”,这是要做什么?
p.37的案例中,提到的网站是24ways.org。但是在文章的最后,却又出现了4ways.org,两个是一个吗?
p.38的案例中,最后一段的倒数第三行中出现的“鞭打”,什么意思呢?
p.38正文的最后一段中,倒数第二行中的“艺术线条方面”,什么意思?
p.39第一段的第四行出现的“开放资源”,相比作者是不知道此处应翻译为“开源”‘
p.40第二段中第二段的“思考”,建议译为“考虑”;
p.41的案例中,第一段第一行中的“开发员”,拜托,有这样职位吗?
p.43黑体字下面的第一段中的域名,拼写错了,应该是”en.oreilly.com/velocity“。这个会议是OReilly公司举办的。
下面的必应搜索引擎的英文也错了,应该是Bing;
p.43右栏上面第一个列表中的”...谷歌搜索引擎一个400...“,此句中,是否应该遵循前例,在“一个”之前加入“发现”呢?
p.44右栏中第二段第三行,文中的“欧雷丽出版社“,我想”奥莱利“自己新的中文名字,应该会更加高兴的;
p.50标题下黑体字的第一行中,最后出现的“内容于代码”,这个错别字真是太醒目了吧?
p.53左栏最后一段的第一句,“代码的时候”,改为“编码”这样的动词不是更好吗?
p.55左栏最后一段中的“湿地板效应”,真是没百度到啊;
p.60上面图片的说明文字中,应该是“开发工具”,而非“发开工具”。
后半句话中的Firebug,其应该是“扩展”而非附加功能;
本书的原版应该是.net杂志的精华选集,类似与Smashing结集出版的书一样。但是糟糕的翻译,毁了应该很不错的。这也给想要进入专业翻译行列的人提了个醒,不是你懂应该外语就能作翻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