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随记
2017-04-04
人真是很奇怪,有时候觉得不看书的日子也挺好的,有时候觉得不看书就会难受得辗转不能眠。
一个星期前,我心里突然按耐不住地痒痒着,想要看文学作品。不是悬疑,传记,言情,历史,励志,或者人文而是那常被人忽略了的文学。
想要看文笔优美,直击心灵深处,让我不禁感叹:“啊,我可以看着这句子美十年”的东西。
在一个洒满阳光宁静的初春午后,窗外的樱花正和风慢舞着,飘到了那一颗颗新生的绿叶上的时候,我找到了。
“这是初春的晌午的阳光,到时候有意无意的大片子洒落满室,那些窗棂板几笔砚浴在光霭中,一时全成了静物图案。”
林徽因细腻的文笔,伴随着一个温暖春天,轻轻地流到了我的心里,暖和了那冻了大半个冬天的感情。利用女性特有的敏感,她对细节的描写和所用的比喻都很巧妙,让读者很容易对场景浮想翩翩。谁能想到把被阳光照着的东西比喻成画素描或者照相时的静物呢?但静物难道不是最好的比喻吗?一个又一个让人惊喜的细节刻画,让散文这滩平静的湖水偶尔也会飘起微风,飞过群雁,荡起红花。
散文里大多都是细节描写:一个人的帽子,一扇微微破旧的窗户,一缕蛛丝,然后便会接上一个恰当的联想:对世界的陌生,春天时的憧憬,美好事物的短暂等。很自然的接续,变成让人想读下去的鸡汤。你想去理解这道理便自己去理解,不想听大道理,那就看看那些优雅的文字,提升自己的修养也是可以的。
从她的文字当中,我想她一定是才识渊博,出生于一个很不错的家庭,骨子里透着习惯性的优雅和知性,而果真她确实是这样。不像很多别的作家会隐藏自己的声音让作品更能接近大众,林徽因的语气俨然就像一个大小姐一样,自然地讨论着下人们和平民们跟她不一样的生活,懊恼着自己为什么如此高傲和不解人情,但最后却又没做出,也无法做出什么改变。她从未避开谈自己比较富裕的童年和有优势的家庭环境。
这大小姐的声音,奇怪的是,我们听的并不反感,反而觉得就应该是这样的,因为让她用这儒雅,精致,文诌诌的语气,利用她建筑学考察的优势,去装成一个在市井里巷混迹的通俗女子,写一些人文事迹,或许也会很成功,但却不会很自然。
大小姐做事总是仔细的,一个一眼能望到底的房间,总有那么几处我们不曾注意到过,那就由她慢慢给我们道来。敏感的感官和抒情的情感都帮助她把文字处理地很仔细 - 我会期待她所用的比喻和她独有的描写方式。
细水流长的日子和封建的童年在林徽因的笔下都镀上了一层淡淡的玫瑰金。或许是被浪漫化的回忆,或许是她适当的夸张,但无疑都是舒服的。
在一个无事的午后,啜着一杯冒着几缕细烟的清茶,听林小姐讲讲她的故事,在优美温婉的语气下感受岁月渐稠,陶冶一下自己的情操也是极好的。
在这含苞欲放微风习习,连太阳都娇羞的四月,我能不能成为你的“人间四月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