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生命和回家的故事
2014-12-21
说实话,看完第一遍,觉得不太懂。外国作品就是这样的,撇开翻译问题,内容本身也跟咱的阅读习惯有距离,往往需要多看几遍。但是吸引人的地方也在这里,看不懂的东西才觉得有韵味,有反复咀嚼的欲望。
本书讲了两个不同时空的故事,两条线索交错出现。我最怕这样的写法,常常找不到北。但是看到中途,渐渐明白了作者的用意,原来这两个故事会在某一处意想不到的地方汇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我试着向大家复述一遍——
一个绰号“孩子”的男孩从小跟着专业训鸽员训练信鸽,并认识了一个同样喜欢鸽子的小女孩拉亚。相处中两人喜欢上了对方。虽然拉亚的邻居男孩门德尔松也同样喜欢她。他们渐渐长大,门德尔松去了美国学医,孩子即将走上战场。临别前,小情侣忍不住探索了彼此的身体,但是没有逾越最后防线。孩子承诺:等我回来,我们一定要互相环绕对方。我们还会有一个男孩,在泥巴里光着身子把自己弄的很脏。
那是1948年的中东独立战争,信鸽被用于传递战争情报。孩子背着鸽笼,里面装着三只信鸽。战火无情,一枚炮弹不幸击中了他。死神很快降临,信鸽也死了两只。孩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刀划开裤子,设法弄出自己的精子吸进针管,然后绑在那只健壮的信鸽腿上,“派出”了她。信鸽毫不犹豫地穿过炮火往回家的路上赶。四十分钟后,拉亚收到了男朋友的馈赠。她很快弄清楚了情况,第一时间把针管里的精子注入自己体内,然后静静等待。上帝保佑有情人。十个月后,一个健康的男婴出生了。
这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耶尔。他的母亲拉亚后来跟回国的门德尔松结了婚,还生了一个弟弟本杰明。他们本是快乐的四口之家。但是在耶尔和弟弟还是少年的时候,拉亚离开了家,一个人住在郊区。门德尔松是一个出色的儿科医生,多年前治好了建筑老板门苏拉姆的小儿子葛森,两家因此成了莫逆之交。葛森后来在战争中阵亡了。门苏拉姆希望耶尔和自己的女儿蒂拉结婚,为此不惜鼓动女儿跟他们不喜欢的女婿离了婚。可惜耶尔在一次工作中,哦,作为导游带着客人们去寻找野生鸟儿时,认识了来自美国的女孩莱欧拉。他们结婚了。
莱欧拉是一个很能干的商人,耶尔住在妻子购买的大房子里感到压抑,被排斥。这时他的母亲在临终前给了他一笔钱,叫他去寻找一个真正的家,一所能够让自己的灵魂放松的房子。并告诉他,一定要在一个古老的村落里找一所被人住过的旧房子,门口有一棵大树,风吹过大树的声音和吹过小树是不一样的,树的种子嵌在人行道的砖缝里……
小说花了大量篇幅讲训鸽的细节,一再强调的是:训鸽人的第一守则是,要让鸽子爱自己的家,这样才能在派出她后,她能按时原路返回。为了做到这一点,鸽舍要精心打理,不许吵闹到鸽子,陌生人不许盯着鸽子看,派出的时候动作要正确……总之,要用心来爱每一只鸽子,这样鸽子才会在任何地方坚定不移往家的方向飞,因为那里有爱、安全和尊严。
同样,我们需要一个家,并不仅仅是房子。我们需要一处能够包容、接纳我们的身体,并允许我们自由自在舒展灵魂的地方。在那里不必担心“赎罪日”不许放音乐,家具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摆放,坐在门口的长豆角树下可以看到对面两个山头,一个用来伫立,一个用来眺望……看到快结尾的时候,我才有点明白耶尔的母亲拉亚为何突然离家独居,原来,她是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空间,作为一个女人,她从来就没有作为第二性唯唯诺诺地依附于男人。是的,当她把孩子的精子注入自己体内那一刻,就能看出她是一个多么坚定、敢于担当,并尊重自己承诺和感情的人。所以他能体察到耶尔的境况,给他钱帮助他去寻找自己的家。
没有那个民族像犹太人那样渴望回家。《抵抗者》的作者约冉.沙洛姆出生在波兰,经过艰苦斗争,辗转回到巴勒斯坦,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马上参加了以色列第一批空军。耶尔后来如愿以偿找到了一个古老的房子,门苏拉姆和蒂拉帮助他把房子翻新,并在室外修了一个淋浴间,这样洗澡的时候就能看风景。是不是有点像以色列的成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费劲千辛万苦建立自己的家园,在沙漠上开出最美的花朵。
回家在这本书里更多的是哲学上的意义。也许我们毕生追求的,就是那样一个宁静、温暖、有归宿感的所在。我们听从内心的召唤,跋山涉水去寻找流淌着奶和蜜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