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斓阅读] 《解读情感》印象记之一——哭泣的电脑
2007-09-17
电影制片人
业余心理治疗师
舞厅DJ
英国巴斯大学进化机器人学研究员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哲学研究员
最佳新生代作家
很难想象一个人能拥有差异如此巨大的多重身份。但现实中就是有这样的人存在,活着并且活得很好。既学术等身又前卫时髦,可能正好符合牛津大学出版社的要求,所以写了这本活泼的入门学术书。我猜这位作家生活太五彩斑斓,写的书也一点不乏味。内容不多,很快读完。最近又看了一遍,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收获,于是想把每次阅读的收获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最初读这本书时,印象最深的就是《哭泣的电脑》这一章了。如果问大家相不相信机器人会有情感,估计大多数人都会说不。我也曾经认为这只不过是科幻电影中的情景,但看过这本书后我真的不敢那么肯定了。想一下我们身边曾经出现的电子猫、电子狗、现在电视购物上频频露脸的福猪噜比、以及前一阵在美国火的一塌糊涂、时下又开始在中国流行的网游《第二人生》(还没玩过,据说很多人都非常痴迷,把它当作一种解压方式,《心理月刊》杂志最近一期有专门介绍),它们事实上都是一些具有初级情绪的计算机软件。也许有人会说这些情绪是编程人员事先编写好的,但是,就像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如果计算机程序能够自我进化,这些人又会怎么说呢?”
“人工生命”就是这样一种能够自我进化的软件。他的基本原理就是科学家并非自己写程序,而是创制随机指令序列,然后让这些微型程序在硬盘上竞争空间。当前任务完成得较好的程序可以进行自我复制,占据更多的空间,而任务完成得不好的程序就会被删除。在复制过程中,由于故意设计了一些有缺陷的程序,复制时偶尔就会出现一些变异程序,有些变异程序比它们的母本还要强大,于是就成为了硬盘的主宰者。这一过程经过多代反复,变异品种就得到了积累,最终形成人类用常规方法无法设计出的超强程序。
这一过程很像人类自然选择的进化。它们有一些共同因素:遗传、变异和差异复制等。如果这种人工生命能够成功进化,那么也许有一天,《变形金刚》中的情节真的会上演。
当然,这本书绝不仅讲计算机程序,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它主要还是在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从喜怒哀乐的由来,到如何追求幸福,再到身心的和谐,这本书都谈到了。很诧异作者竟然能把如此多的内容汇集在这样一本小书里,也许这就是迪伦•埃文斯——英国巴斯大学进化机器人学研究员、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哲学研究员、业余心理治疗师、电影制片人、舞厅DJ、最佳新生代作家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