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快递电话时,还在公司加班。下班时,已将近夜里十点,赶往侄女家去取书。她给我拿来,拆开当当的包装袋,看到这本封面大部分被白色占据的书面,三个大大的黑体字:小时候。
侄女今年十岁,生于00年代,而我二十几岁,生于90年代。相差十多年光阴,这十多年同样是时间,不同之处却是极为明显的。
她知道什么是打猪草吗?她爬过桑树吃过桑葚吗?她守望过一朵梨花长成一颗果实成熟的过程吗?我一一问她,她说不知道。
相反的,她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摩天大厦里框出来的格局。陪伴她长大的是电脑游戏和芭比娃娃,以及一大堆垃圾食物。
《一觉睡到小时候》这本书是一本挑读者的书,很多读者看过这本书会感慨一句:我没有童年。
一般这般感慨过的读者,应该正是上面所说的,城市人。相比80、90年代出生在乡下的孩子来说,他们对这本书里面描写的所有东西,几乎都是陌生的。
时代在变化,很多东西被时间冲洗,渐渐就看不见了,消失了。这本书里所描绘的时代与当时所发生的所有小事情也是一种被时间洗涮殆尽的东西。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抛弃的东西。是旧的,泛着老土黄色的过去。而一般能够识别这种颜色和回忆的,是80后和一部分刚刚跨过他们尾巴的90后们。
对于我来说,在看这本书时,会有很多共鸣。自幼生在乡下长在乡下的孩子们,谁没有过这些遭遇呢?
想起初中时候,是很盼望暑假到来的。一是因为假期本身对自身的诱惑,二是可以和同村的平时玩得好的几户邻里孩子们做些捣蛋事儿,稀奇事儿。我们可以当天约好了,乘着家长睡午觉时偷偷溜出来,不顾家人反对,精神也好得不得了,顶着热辣辣的大太阳嘻嘻哈哈疯也似地冲向离家不远的那条小河,见着大太阳下泛着波光的河水,倒映着岸边青葱的柏树林,清澈得见得到河底幽幽律动的一簇簇水草。水也透着一股自然的绿。我们麻利地脱了衣服随意甩在旁边的玉米地叶子上,哧溜一声便扎进去,半天见不着人,一晃眼对方的小脑袋在对岸的杨柳荫下面冒了出来。伴着各自嬉闹声,朝着彼此泼水,被蚌壳把脚丫子给划了的尖叫声,学鸭子潜水捉鱼摸螺丝,饿了跑上岸去在人家玉米地里掰下几根鲜玉米就那样吃起来,也觉得甜。不亦乐乎。
平时不去掏树上的鸟窝捉小鸟回家养起来,就三三两两约好了去橘子林里捡蝉蜕。蝉虫嘶鸣,天气热得小脑袋瓜上汗珠直滚,却丝毫不觉累。有时看到一片叶子上连挂着三两个的,会兴奋得哇哇叫。那时候那么小个人,也不知道哪里来的那股高兴劲儿。所谓年少无忧,越长大越孤单,也就是这样来的吧。一个夏天能收获几大袋蝉蜕,拿到集市上去卖,十几块到几十块钱一斤不等,乡下孩子的零花钱就是这样来的,赚得不易,却从来不知何为幸苦。
天真烂漫的年纪,天上飘过一朵牛马形状的云,也会指着它欢呼雀跃半天。
《一觉睡到小时候》这本书中所写到的,有太多太多都是我们80、90后的回忆,虽然看作者本人的语言,不是四川这边长大的,和我却有着相同的经历与成长过程。
还要说的故事太多太多,说不完道不尽,都是心底里一块跟回忆和忧伤狼狈为奸的疤,碰不得,一碰就伤春悲秋。也是一封年华写给我们的旧信,被雨水浸泡了,时光洗涤了,粘住了纸页模糊了字迹再也拆不开看不清。却在心里,总有那么一个深深的位置,不动不移。
如今我们为生活而生活着,忙碌着。每天在公司加班到将近凌晨,回家一头倒下累得澡还没洗就呼呼大睡。每天吃着路边摊苍蝇馆子的速食食物,而地沟油天天在网上霸占着腾讯小弹窗的新闻头条,即使看到也只是心里默默骂句脏话一笑而过。
依旧抽不出时间给自己好好做一顿从父母那儿学来的饭菜,逢年过节才难得回家一次,他们好像要把一年的食物都端上桌来把儿子女儿们撑傻。害怕他们在外面冻着了受委屈了饿着了,儿子女儿们吃着碗里爸妈夹来的菜,心里默念着:这就是妈妈的味道。
等再大些,结婚了生孩子了,每天依旧奔波在大都会的石头森林,给孩子挣学费,还房贷,还车贷,还信用卡,再也抽不出时间回一次家,再也抽不出时间带着父母出门旅行一次了。直到某一天,好不容易从上司那儿请到两天假,回了老家见到老人,却没想到隔了那么久的一面也就是最后一面了。
你是有多久没回来了呢?你看看离家不远的那条小河,里面流着上游化工厂里排出来的工业废水臭气熏天;你路过儿时那片和伙伴儿们捡蝉蜕的橘树林,树早被砍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钢筋水泥,00后门成群结队在小区死气沉沉的人工水泥小花园里追着跑着,他们只在语文课本上见过用蓝色颜料画出来的小河,他们管家旁边那条发黑发臭的叫污水沟。
于是你叹了口气,笑笑便走了。
微信公众:xmnswx。写作、分享、回归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