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万里路,是为了阅人无数,最终读懂自己
2014-05-07
比起散文随笔,我更喜欢读小说,看故事,尤其是长篇。因为读故事可以随着剧情的推进和深入让自己对主人公有代入感,那种随着书中人物不断起伏的状态,仿佛是在另一个平行时空体验一种不同的人生。而散文随笔,似乎终究是另一个人向你娓娓道来,虽然深刻,但总感觉隔着或厚或薄的云雾。
所以当这本书读罢合上,我因一种仿佛被别人说穿心事的感觉而唏嘘。
第一篇《用你的伤疤照亮远方》就着实让我震了一惊。想到作者是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90后女孩,到底是经过了怎样的坎坷和思考,才对自己不堪的过去如此淡然看透。对于成长于这个物质条件宽裕时代的我们来说,没有太多肉体上的伤痛的麻木,反而让我们更多地对很多过不去的过去深深介怀。而最让我震惊的,是最终的处理方式。她选择面对,而且是如此积极地面对,这种积极,不是自欺欺人,而是一种向前看的发展的心态。虽说道理是这样,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
这一篇,独立成一部分,也是全书的基调吧。
《你好,陌生人》这部分,取材于她在欧洲时的所见所思。也是从这部分开始,这本书开始真正地吸引我。虽然她的足迹遍布欧洲各国,不过她并没有把文章写成风景画,到哪里,看到什么景物,然后就有了什么感想,那就把旅行写成旅游照了。不管她所到何处,她真正在意的,是遇到了人,而且是和当地似乎并不匹配的一群形形色色的人,以至于她的行动,她的思考,都是那么看似独辟蹊径却又自然而然。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接触陌生的人,才更容易静下心来思考,并相通很多东西吧,混在有太多熟人的地方,容易被同化成和周围的环境和人一样,可是,人不是变色龙,这种从环境到自己再到环境的思考少不得。至于这么做,最终到底是为了入世还是出世呢?我还不懂。
从这部分以后,她深处的格局开始变小,有点让我措手不及,但欣喜的是,笔触和情感反而更加细腻。虽然大都是取材于自己和朋友的感情经历,叙事和感想配置得恰到好处。更让人措手不及的是,这繁多的感情经历似乎略显平常,让人觉得写出来未免矫情,毕竟自己和朋友差不多也经历了不少,但最终抒发出的思与感竟如剑走偏锋般略显刁钻,却不一定是哪句话就打动了你,而你感受到的,依然是一种积极乐观,但不盲目。曾经经历的,并不真的都不是事儿,但依然要前行。总沉浸于过去的人,没有未来;能看得到黑暗的人,才更配拥抱黎明。
PART V是特意写给女性的吧,说实在的,读的过程中我开始爱上她笔下那种红尘之中走一遭,拥有自己的格局的女孩子了,而又深深地自卑,因为知道自己配不上。有欣赏崇拜的能力,却没有驾驭前行的能力,恨啊。
《谢谢你,先爱我再离开我》是除了首篇外唯一的一篇文章独立成一个部分。这篇真的可以当成中篇小说来读了,读来让人心疼。这是一个女孩的感情轨迹,而排除后记的这最后一篇,我更想把其看成全书行文一个文不对题的答案。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孩子,到底是怎样对这个形成如此淡然看透的眼光的呢?其实,她也经历了同样的,或是更深刻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这些经历是她成长的原因,我明白,但还有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掺杂发酵,是什么呢?我不明白。
还有想说的是,我不喜欢《当我一个人的时候,我做些什么》。不是不喜欢这篇文章本身,而是不喜欢这篇出现在书中,我更希望她把这篇写在一个只有自己看到的地方。横向比较看,这篇的篇幅不算短了,粗略估计这篇是“我”字出现最多的,与其说是强调“我”,不如说是剖析“我”,只是这样直白地把自己展现给别人真的好吗?也许她自己不介意,但我很介意。
A secret makes a woman woman.我不希望小丫姐如此毫无顾忌地透支自己的喜好和感情。
你了解全世界,却不了解我。
我想,没有谁能完全了解你,哪怕是再爱你。那么,我们自己呢?
也许,最不了解自己的,就是自己。如果能有一个人完全了解你,很可能还是你自己。
每一个你生命中遇到的人,都是照见自己的镜子,虽然都是破碎不全的,但都帮助你认识自己未曾想过的一面。
所以,我们只能一直在路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了在更大的格局里,阅人无数,最终,读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