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风情的中国风
2014-10-18
我是先看完了《接骨师之女》,再看的《喜福会》,所以没有很多人反响那么热烈,因为这两部书的主题太相似了:中国第一代移民母亲到美国和美国女儿之间的隔阂,误解,矛盾,等等。
《接骨师之女》有些哥特色彩,《喜福会》整体很现实,只是译文很难把原汁原味的对话表现出来,总有些文绉绉的。译者说谭恩美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够深,但我觉得已经足够了。不用纠结于细节,母亲们的叙述充满着中国文化的色彩。只是一直不明白作者这样布局的意义。有时候看着看着就把母亲们和女儿们搞混了(原谅我记性差)。
我觉得谭恩美是非常喜欢中国文化的,但也可能像书中的女儿们一样没有懂得珍惜。书中对母亲们的描写很细致入微,把中国式的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只是有些方面看着有点过了,所以会觉得母亲们有时候太怪异了。而且,这些母亲小时候真的太早熟了(可能是作者故意这样写的,比如龚琳达可以清楚地记得两岁时候的事情。)
也许是时代变化的缘故,我总觉得现在的母亲们和女儿们之间的感情非常好,很亲密。就算是在美国,也不应该像书中一样彼此误会,像是陌生人,有时候感觉这几个女儿一点都不了解她们的母亲。难道她们平时生活时也会有那么多心理活动而不说出来吗?
相对于女儿们来讲,我更欣赏母亲们。首先,她们都勇敢地离开了祖国,去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吴素云经历过战乱,丢弃了自己的孩子,之后一直寻找。许安梅的母亲很吸引人(大家都喜欢美女,而且是有悲剧色彩的美女),安梅也很有勇气,勇敢地跟着母亲到了吴青家里,在母亲死后也没被欺负,而是学会了坚强。龚琳达更是智慧,自导自演一出戏逃离了牢笼,只是对她之前被婆家“驯服”的那几年感到很悲哀。映映·圣克莱尔是挺让人敬佩的。本身长得美就让人羡慕,而且在对她描写中总有一种比寻常女子大胆的味道,比如和前夫的婚姻,比如狠心堕胎,只是不懂为什么到了美国之后她变得那么“神志不清”。
很少人讨论书中的男人,但我觉得他们有些也挺悲哀的。这几个母亲在结婚时不一定爱她们的丈夫,只是想找一个依靠。女儿们也是因为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美国丈夫之间会存在很多误会,比如没有主见的许露丝。
由于已经对这种母女之间的隔阂有了铺垫(《接骨师之女》),所以过程中一直感受不大。不过看到最后的时候还是热泪盈眶了。吴精美和姐姐相遇的场景远比我想象中的要感人。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也是很强的。
一般悲剧才会让人念念不忘。谭恩美的书就很特别,先是令人压抑的悲剧,最后来个团圆的结局,让读者终于能舒一口气,然后记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