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他只要到生活里去
2016-12-24
夜深人静时人容易变得比白日感性,所有白日里披肩遁甲的模样都在深夜里变得柔软。近来总舍不得在一天结束之时入睡,会用各种办法拖延一日的结束,有时是浏览信息,有时是写东西,也有时看一些与自己兴趣爱好毫不相关的投资节目。说不上对最近的自己完全满意,但总体而言接纳许多。
在这座生活了一年多的城市,时常封闭心扉,和很多人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这大抵是传说中的性格“孤僻”。但自己却越来越喜欢这种“离群索居”。一人欢喜,偶有同行,足矣。
上海的确和北京很是不同,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多了很多不同。我在这些不同里求同存异,偶有岔路口,一个人进行自我救赎。
小时候总喜欢向外探索,探索他人的内心探索世界的样子,一副无知无畏的肆意妄为模样,在青春里把弯路走尽。而这一切,无非是仰仗背后有人依靠,犯起错来不用自己承担。而其实,所有年轻时犯的错到最后都要自己自负盈亏。譬如,承担没有好好学习的后果,承担在感情里孤注一掷的曲终人散,承担在生活扑面而来时的慌乱无措。一件件,凡是你不曾经历的,到最后都要以身试则。
第一次知道无常意味着什么,是在距离他人事故最近的两年前。第一次知道职场潜规则,是在来上海的第三个月。第一次知道所谓朋友之间或简单或复杂的关系,是在最近。
这些你不想知道且也不想体验的第一次,有时是你自己主动去碰触的,有时是它们找上你。但无论哪种,都要自负盈亏。我始终以为成长无所谓胜负,不过是吃一堑长一智的经验教训。所以舍了赔了,都可以很快忘了。忘不了的,自然也有其存在的道理。
有人在15岁的时候计划未来想要的人生,有人在18岁的时候寻觅适合结婚的人,有人在23岁时结婚生子。可是这段时期的自己什么都不明白。如果人生的成功需要用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来圆满,那么此刻的自己已经输掉一半。可见,一个人如果在年轻的时候过分随性,不去约束自己,那么她后面的人生并不是众人眼中的人生赢家。
况且,人在思想不成熟时会囿于自我偏见排斥一些自以为对自己不好的东西,譬如复杂、理性、和现实。早年的自己总觉得这些东西很糟糕,它们不应该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可是一个人他只要到生活里去,这些名词就无处不在。
昨日和丽丽安聊天,聊到感情。可能是对自我反省得太过诚实,所以已经将自己从感情里完完全全地抽离出来。一个人她在自己尚未能够定性的情况下,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爱情和婚姻。如果说十八岁是浪漫就好,那么二十三是责任,而此刻呢,自己也不知道。年幼时因着没有太多底气,对握在手心的东西总是患得患失,而此刻好像什么也无所谓。所谓但凡缘分使然的,必定相遇。错过的、未能在一起的,也真的不适合。
所以,就这样吧,以自己的速度不疾不缓的行走,将人生想做的事一一去实现,即便没有功德圆满,但也一定知足丰盈。
像毕淑敏老师在《让美好现在发生》所述:美好并不遥远,它随时可以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