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妈能证明什么
2011-03-25
书的封面上写着一句话“这个故事证明了:在教育孩子方面,东方父母比西方父母更成功”,而在我看来,这个故事什么也证明不了。它甚至无法证明两个孩子索菲亚和路易莎已经成功,又怎能证明教育是成功的呢?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对不同的孩子,教育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无论对哪种孩子来说,对孩子的尊重都是必须的。蔡美儿认为,父母的权威是最重要的,孩子必须服从父母是最重要的。在这本书中,几次出现“最让我开心的是:她听我的”、“这种公然的违抗和不敬激怒了我”或“你竟然在公共场所和我对着干”,每次看到这里,我都有一种想把书扔在地上的冲动(嗯,我的爆脾气也得改)。虽然是出生在美国的第二代移民,美儿仍处处保留着中国传统家长式的作风,就是认为自己有恩于孩子。其实,她的丈夫杰德说得挺好—孩子无法选择父母,甚至无法选择是否来到这个世界。是父母把生命强加给了孩子,因此有责任抚养孩子。孩子对父母则没有任何亏欠。他们的责任是抚养他们的孩子。在台湾作家刘墉的书中,也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美儿也承认,索菲亚成熟,耐心,富有同理心这些自己本应具有却缺失的品质。面对妈妈,索菲亚善良地选择相信妈妈知道什么对她最好。这是索菲亚性格使然,也是美儿的高压政策对索菲亚相对来说比较有效的原因。如果孩子和索菲亚的性格不同,则结果肯定大不一样—就像路易莎。即使是乖巧如索菲亚,也曾在钢琴上留下自己经常啃咬的牙印。
美儿认为,西方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和夸奖使孩子膨胀。她混淆了“应该给予的鼓励”和“过分过度的夸奖”。不要小看孩子们,如果事无大小一概夸奖,孩子也会觉得这有没有意义且嘲讽的意味(试着想想看你夸奖一个七岁的孩子会自己吃饭,看他是不是会觉得你是讽刺他)。美儿认为中国父母知道孩子很坚强,责骂是不会造成任何伤害的,却忽视了孩子的内心感受。让孩子在父母一味的讽刺和责骂中长大,却认为她们会有自信,这简直是彻头彻尾的笑话。
杰德年轻时曾经放弃了小提琴,当他长大成人后对此感到后悔。这是成长必经之路,他需要从成长中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如果从小到大,他从未自己做出过选择,他又如何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美儿曾说索菲亚“最让我开心的是,她听我的”,仿佛听她的就是一切。习惯了听她的,索菲亚以后长大了,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吗?到时候,她又能听谁的?
当然,孩子有时年纪很小,尚未有足够的判断力,可以适当地给她些压力,让她学会后自己选择。比如孩子一开始并不喜欢小提琴,很有可能是年龄还小,对其中的一切并不了解,也无从体会其中的苦乐,可以让她先学会,然后再由她自己选择是否继续拉小提琴。在这其中所给孩子加的压力也要顾及后果,不要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错过了一样她本来乐在其中的东西。本书的结尾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当路易莎辞去了乐队首席小提琴手的位置之后,小提琴不再是美儿给她压力的东西,她反而会继续她喜欢的小提琴。而当美儿不死心地想再次插手她的网球之后,她说出了“你毁了我的小提琴,不要再毁了我的网球”这样的话。试想,如果美儿不是如此高压,或许反而会得到她梦想的那种结果。
说到美儿的梦想,那又是什么呢?她梦想着孩子能像某些音乐神童那样,以六七岁的年龄站在世界最高的领奖台上。她对此的期盼已经“真的有些等不及了”。这能叫做自己的梦想吗?把自己的儿女当成了实现自己追求的手段吗?许多父母,认为自己不够成功,把成功的一切赌注都押在孩子身上,盼望孩子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理想。美儿应该对自己的成功负责,同时,应教会孩子对自己的成功负责。同样,高压下的孩子们,没能学会这一点。
美儿说:“我从来没想过养一条狗,我就是不觉得有这个必要。”—养狗当然可以选择养或不养,但难道都是“必要的”才做吗?我猜测这是否就是美儿想要做到的“中国妈妈”—做任何事情都要带有功利性质?如此,体育比赛不必去看,因为“没有必要”;电影也不必去看,因为“没有必要”。同样,杰德喜欢在夏天带全家湖边度假,因为那里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光”。美儿因为觉得这样“浪费时间”而讨厌这么做。也许她认为,当孩子们长大的时候,那些领奖的时刻才是她们最开心的时光,才是“必要的”。
更可笑的是,后来,为了让露露在一次音乐会中完美表现,她承诺女儿只要做到了就可以养一条狗。此时,狗作为一种引诱和“贿赂”,立刻变得必要了。
露露做到了。家里从此多了一条叫可可的狗。美儿用了整个第13章讲述了自己是如何想方设法培养这只笨得要命的狗的。我惟有慨叹,在美儿家里做只狗也不容易啊。我有点小小的怀疑美儿是不是在自己的童年留下了什么阴影,以致于有某种强迫症。好在,可可毕竟是狗,美儿最终放弃了对它“未来的梦想”。
从关于可可的段落,会感觉美儿似乎对一切有很强的控制欲。美儿在书中曾这样说到:于我而言,我感觉有些环扣已经在松脱,就像巨轮启动了沉重的锚—我部分地失去了对露露的控制。希望中国的女儿永远不要做出像露露那样的行为,希望中国的母亲不再允许发生这样的事情!而我则有截然相反的想法:希望中国的母亲不再像美儿这样把对孩子的全部控制当做终极目标!否则,许多悲剧将一再上演。在俄罗斯,美儿逼迫露露品尝鱼子酱。在异国品尝当地美食当然是一大快事,但为何露露竟对此如此排斥?--她本不是如此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的人呢—正是因为美儿!因为美儿不断地把自己强加在她身上,使她有了强烈的排斥感和逆反心理。而美儿还在继续对露露说她让人感到沮丧和羞耻,指责她竟敢在公共场所和自己对着干,浑然不觉自己正是这一切的根源,最终导致露露终于失控。
整本书,越看越觉得蔡美儿和朗朗的父亲有相似之处。其实现在就可以说他们的孩子成功了吗?不一定。朗朗未够三十,索菲亚十七岁,路易莎只有十四岁,将来的路还很长。人生的成功不仅仅是“钢琴神童”或者“和查尔斯王子关系好”,而是多方面的。这需要完善的人格,而在他们的教育中,我没有看到任何关于人格的培养,却只有对人格的践踏。这根本背离教育的初衷。而且在我看来,美儿所谓的成功,她的丈夫杰德功不可没。杰德在事业上比美儿成功,更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他虽然不同意妻子对女儿的强势做法,却极少在女儿面前和她正面冲突,都是选择私下和美儿沟通。沟通不成,他也包容自己的妻子。对女儿来说,至少父亲还是宽容的。对妻子来说,换了别人也许早已争吵离婚。如果没有杰德,别说教育,就连美儿的婚姻都可能是失败的。有人说,杰德的出色正证明了美儿推崇的自己父母的那种“中国式教育”根本没有杰德父母的那种“西方式教育”成功。我无法评论杰德,因为对他知之尚少,只能说,培养出美儿这样已经是耶鲁法学教授,却在教育和对人的尊重上极度无知的女儿,美儿所谓的“中国式教育”还真让人难以恭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