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子译者的译后记
2013-09-12
在编辑大人的逼迫下,贴译后记,暴露了我的译者身份和体型,囧,请各位批评指正。
---------------------------------------------------------------
我从小就是个胖子,体重指数超出了参考范围的上限。开始译这本书的时候,我又打算减肥。减肥需要节食,而节食就是忽略食物的意义。至少在开始打算减肥的时候,我是这么认为的。但这本书讲的就是食物的意义,我预感我的减肥计划又要完蛋了。
随着译稿一页一页地写出来,我对节食的信念也忽强忽弱,不断变化。爱好酥脆是人的天性,我得意地开了两包薯片嚼起来;人类的演化与肉食比例的提高有很大关系,那我更该多吃两块排骨了;肥胖对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有很大危害,肉还是戒了吧;厌食症对脑部的损害是不可逆的,太好了我最近胃口一直不错……
对我减肥计划影响最大的一部分内容是讨论为什么各种节食法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而官方的膳食结构指南是没有名字的。译完这一节,我意识到我需要的不是暂时性的所谓“节食”,而是彻底改变饮食习惯。这是一辈子的事,比成年人从头学习一门外语还要难。我放弃了短期的减肥计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的减肥计划确实泡汤了,但我决心挑战这个更难的任务。改变饮食习惯的第一步就是开始重视自己的饮食,重视每一种食物的意义。我开始注意自己每一顿饭的食量和进食时间,关注自己摄入营养成分的种类和比例;买包装食品时开始仔细阅读配料成分表。然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多吃蔬菜和粗粮,做饭时少放油盐。三个月过去了,我依旧是个胖子,但我起码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今年春节一斤肉也没多长。
我从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得到了实际的益处,但它的价值远不止于指导减肥,这本书对不同需求的读者都有参考价值:如果你只是想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一本非常深刻的理论指南;如果你对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感到好奇,这也是一本生动的人类学读物;如果你想要探讨"我是谁、我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这样的哲学命题,本书也为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整体看来,这本书介绍的是人类演化历史的一个方面。提起演化,大部分中国人会想到一把大胡子的达尔文肖像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个字。时至今日,仍有人认为演化与大部分社会科学命题一样,只是一种理论而非事实。其实演化已经发展成了一门严谨的科学。当初的大胆设想现在已经有了许多证据的支持,而这些证据的获取途径也在不断进步,越来越难以反驳。最初的证据是行为学层面的,依赖于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和动物学家的观察;随着磁共振技术的成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神经科学层面的证据;而最新的进展已经深入到了分子层面的遗传学研究。这三个层面的研究状况在本书中均有反映,而且相辅相成彼此印证,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科学学生(例如我)的视野。
通过介绍人类饮食习惯的演化历史,作者在最后一章点出了全书的主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要重视自己的饮食习惯。饮食习惯的背后有着数百万年的自然史、数千年的文化史和每个人一辈子的私人史。认识饮食习惯就是认识我们自己。
我要感谢在翻译书稿的这段时间里为我提供无私帮助的朋友。感谢本书的编辑贾明月,她非常仔细地指出了每一章译稿中所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诚恳地与我讨论。感谢果壳阅读与译言网联合举办的翻译训练营,是汪梅子与孔新人二位老师的帮助使我有机会成为果壳阅读的译者。感谢冯佳伟细心整理了部分书稿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他是我译稿的第一位读者。最后还要感谢范志红老师,她的微博使我了解了许多关于美食与营养学方面的知识。
由于本书涉及的学科较驳杂,虽然我在翻译过程中已认真查证,但疏漏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读者朋友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