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的孩子有糖吃
2010-05-01
基本上,“听话”这个词对人而言,在成年以前是褒义词,成年之后又是贬义词。说小孩“听话”是夸其懂事,说大人“听话”就是骂人无能了。对于站在高考一线的半大小子来说,即使已经18岁,字面上算是成年,但在高考面前,最好还是遵照一下小孩子的行为规范,乖乖听高考的话,服从他老人家的客观规律,这绝对不是无能,相反是懂事的表现,而且还要记住,千万不要去拧巴自己,更不要想着挑剔或者挑战你面前的庞然大物——高考,因为即使你已经18岁,可你还没有“说话”的权力,因此只能选择听话,听话的孩子会有糖吃。
听话原本不难。在幼儿园,如果听阿姨的话,上课双手背好不乱说话,就会有牛奶喝有饼干吃有玩具玩,不会被罚站不会被关小黑屋不会被不让去上厕所;在小学,如果听老师的话,认真完成作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就会有高分考有奖状拿有好位子排,不会被打手心不会被叫家长不会被经常请到讲台念检讨书。事实上,在人生的这两个阶段,只要你做到了被吩咐被要求要做的事情,你就一定会是这个阶段的成功人士,社会评价系统会判定你为好孩子,发你一枚优质少年奖章,你的大名后面会跟着一排傲人的小红花,那时的你也的确轻松做到了,因此你父母的脸上每天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听着你的班主任对他们说:这孩子是颗北大的苗子呀!
然后你爸你妈就相信了。他们居然相信了。
要知道你所在的小学里每个班都有一些这样的优质少年,每个年级又有好多个班,每个城市里又有好多所这样充斥着优质少年的小学,然而若干年后这批当年的优质少年北大苗子们浩浩荡荡奔赴高考的时候,结果却只有屈指可数的人上了北大清华,问题就这样来了,其他的大多数呢?他们在哪里呢?难道真的像歌里唱的,他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NO,他们一定夭折在半路上了。镜头先摇回到六年前,从高考战场穿越回小学毕业。那时你刚刚摘下红领巾,风华正茂豪情满怀,还在憧憬着北大清华的大门,然而一切已经在悄悄改变。如果说在人生的前两个阶段,你需要克服的仅仅是上课管住嘴巴以及放学后说服自己写作业的话,那么在新的阶段里,这些困难升级了。此时的你发现,即使你不去预习复习,不用做完所有作业,也能够应付学业,考试时也能拿到一个不错的成绩,于是你开始把时间更多的放在了另一些事物上,比如网络游戏,比如踢球或者打篮球,比如学校里的异性。另一个驱使你这样做的原因就是,前六年的学生生涯已经使你对学习对听话这件事情感到厌倦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也拥有了实现这些愿望的行动力,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比七八岁的孩子更加自主,更加有想法,于是,在享受刚刚到来的青春的时候,你可能就慢慢消磨掉了自己当初具有的优良品质,就这样,一个曾经的准北大少年,渐渐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傻逼之路。故事的结局就是,在某个炎热烦躁的夏天,你看到别人的大头贴挂在考上北大清华的喜报上,再想到自己连北大的门都没摸到,痛哭流涕,仰天长叹:悔不该当初啊!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别着急,丁小云叔叔已经用一本书告诉你,你挂掉的原因就是,不该吃的糖吃多啦。换言之就是,你没有听话。能忍住诱惑,不去吃那块唾手可得的糖,日后你就一定能够得到更多更好的糖,这绝对是一条真理,只是实施起来比较难而已。翻翻文科课本,屁话连篇,难免不逆反,每天绷紧了弦备考,睡的比工作的鸡晚,起的比打鸣的鸡早,难免累的不想坚持。在濒临崩溃的时候,总想要放弃,想要骂娘。然而高考是个婊子,只有上过了,才能骂的见血见肉,骂到点子上,否则那骂声肯定带股酸葡萄味。所以,为了明天的话语权,为了明天能够说话,今天就必须乖乖的听话,而学生时代听话并不可耻,步入社会之后处处惟人家马首是瞻处处看人脸色才可耻。
我读这本书之前,丁小云曾说过,《少吃一块糖,最好的大学任你上》囊括了市面上同类书的精华,大意是这样吧。读后觉得此言不虚。市面上类似的书和杂志多如牛毛,有了丁小云这本锦囊,也就不需要其他书籍来鼓舞士气了。然而,知易行难,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倘若对于这本书中的技巧真正能够知行合一,那么也必将在高考中所向披靡了。知行合一,难固难载,可是机会有限,人生也不是RPG,不可以读档重来,为了明天能够更多的听自己的话,为了能够早日逃出生天,为了杀向大学那座堕落的天堂、修行的炼狱,亲爱的父母都是屁民的你,除了好好听话,死磕高考,你还能有什么办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