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来断章取义
2010-03-04
虽说这样写只是纯粹的借题发挥,与这本书的主旨相去甚远,我还是忍不住断章取义,从书末尾的两段话里,写下我的感受。
“人的交谈不管如何成功,如何能够达到情感与心灵的相互交融,它也永远不是完美无缺的,永远不能彻底逾越人的孤独。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所有人都是与他人隔绝的,囚禁在自己的情感与心灵孤独之中。不管我们多努力,总是会有一些思想和感觉,永远都无法与他人沟通明白的。
虽然我们不像其他动物那样,彼此之间彻底隔绝,可是,我们也不能完全克服沟通上的障碍。在这个尘世上,我们永远也达不到一个完美的社会;只有在神学家心中的天堂,在圣人们亲密无间的聚首以及天使们的相伴之下,才会达到。"
这是书中接近末尾时的两段话。本来这本书的意图是想让人们的沟通更为顺畅,从听和说两个角度入手。在如何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意见,以及如何有效地听他人的话语方面提供意见,又分为说服性与教育性交流两方面(前者例子为商业谈判或者营销,后者例子为课堂)。只是出现在接近结尾处的这两段话,与主题可以说有联系,可以说毫不相干的两段话,却是引起我共鸣的。或者说给了我自己一个很好的藉口,而不去努力地尝试与人真心的交流。
永恒的孤独,我想起在其他地方看过,其他人说过的这几个字,这是很多人一生的命运,又或者说,是人类整体的命运。只要人一天以肉体与精神二者形式存在,便无法改变这种命运。许多的文学或者影视作品以此为主题展开,我看过的也有不少。似乎结局依然走不出人的思维。我们一方面想要摆脱这种孤独,一方面又放不下现在的存在形式;换一种说法,其实我们需要这种孤独。
相互理解,是人想要达到的一种状态,却又永远无法达到。我唯一能想到的,可能有机会的时候,是早期的婴儿。并非婴儿与父母,而是婴儿之间;虽然我没有知道具体的例子。那时的我们看起来没有现实的种种阻碍,有的是纯净的心灵,没有任何的芥蒂。这样的群体内部,我想应该是的确能互相理解的吧。如果连他们也无法做到,还有谁可以。
想起另一本书,《童年的终结》。到最后,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童年结束了,一种新的生命形式出现,他们共用一个意识,所有人作为一个整体,拥有一个意识。这可以看作是人类对互相理解的一种追求吧。对于那些无法达到的彼岸,我们总喜欢把它写在文字里,或者其他的形式。反正只要是我们有能力创造出来的形式,非现实的形式,表达出来。然而最后我们还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里,面对的是现实。我们永远也无法相互理解。永远是为了这个到处奔波,为金钱,名利,生活。难道其实我们追的这些,都只是为了能做到相互理解。这只是牵强附会罢了。
或许我之所以会写下这样悲观的文字,只是源于自己在这方面的失败。在经历了几次之后,我觉得自己不会再向任何人打开心扉了。因为每一次都没有好的结果,除了痛苦。我像是找到了支撑我这种想法的稻草,继续执着我这个错误的模式,躲到壳里,安全而又孤独地活着。反正人永远都是孤独的,我这样又怎么样。
这本书还是有一定读的价值的,不管书中的建议是作为正面还是反面例子,都能让我们了解到沟通中的一些注意事项,以让我们的沟通更为有效率,更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对于教育方面也很有一些好的建议,例如研讨课这种很难上好,但对学生和老师来说收获都会比现在的形式大很多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