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善和美的前提
2013-11-16
真是善和美的基础。无真善即伪善,美即假美。以何为真,不是自己内心的理想化状态,而是以客观事实为标准,进行判断。
接纳真实的自己,走出理想化意向的庇护,拥抱现实。接纳是最重要的基础,只有在接纳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的努力改变现状。人一旦对抗就不自由,接纳,才会自由。
————————————写在前面的分割线|下为内容摘要——————————————
《我们内心的冲突》是卡伦·霍尼最为成熟的理论论述。
卡伦·霍尼认为,神经质症来源于社会文化、价值影响下产生的内心冲突。霍尼将人分为三类:屈从型、攻击型、回避型。对应划分了亲近人、对抗人、回避人三种冲突,此外还有理想化意向、外化作用、假和谐的辅助手段。
亲近人固执以为人皆善,又不断受到事实的沉重打击;对抗人认为人皆恶是理所当然,不承认人不是如他所想那样。"两种代表两个相反的极端。它们都没有可以立脚的中间地带。"
亲近人,处于对安全感的迫切需要
1、渴望认同——
1.1 内心希望完全依赖他人。
“他对温情和赞赏有明显要求,尤其需要一位“伙伴”,“他能够完成患者对生活的一切希望,能帮助患者决定善与恶,他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替患者稳操胜券”。这种类型的人需要别人喜欢他、需要他、想他、爱他;他需要感到别人接受他、欢迎他、赞赏他、佩服他、离不了他,尤其是某一个人需要他;他需要有人帮助他,保护他,关心他,指导他。
1.2 盲目的无底线的奉献、自我牺牲。
”自觉地尽力作到无愧于别人对他的期望,因而他常常看不见自己的真实情感了。他变得“无私”,“富于自我牺牲”,“无所索求”,只有一点是他不断要求的,那就是别人对他的温情。他变得屈从人意,过分周到。他事事赞不绝口,处处感激不尽,随时慷慨大方。他本人对这一事实视而不见;在他心底深处他并不怎么关心他人,而认为他们虚伪自私。但是,他无意识的想法是:他确信他是爱所有人的,他们都“很不错”,值得信任。他的这一错误不仅后来给他带来巨大的失望,而且增加了他的总的不安全感。这些品质并不象他本人以为的那么宝贵,尤其是他并未让自己的感情或判断介入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是盲目给予,同时又不由自主地要求得到同样的回报;所以,他如果没得到回报便深感不安。“
2 逃避竞争
2.1 无条件的自我检讨,从不问罪他人
”他倾向于自动地承担罪责。这里,他还是无视自己的真实感情,即是说,自己是否真正感到有过失,他都处处谴责自己,从不问罪他人。在面对显然毫无根据的批评或可以预料的非难时,他只是自我检讨、首肯致谦。“
2.2 严禁自我取悦
2.3 低估自己才能,归功他人
3、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他的自我评价随着旁人的褒贬不同而时高时底,随着别人的喜恶变化而上下波动。这样,别人的任何拒斥对他都是灾难性打击。如果有人没有回报他的邀请,在意识领域内他可能是以通情达理的明智态度来看待的,但在他的内心世界里自有其特殊的逻辑方式,而这种逻辑会把他的自我评价降低为零。换言之,任何评价、拒斥或背弃对他都是可怕的危险。他会失魂落魄地以最大努力来挽回那个他因此而害怕的人对他的看法。
理想化意向
定义——创造一种自以为是的意象,或者是彼时彼刻他觉得他能够或应该是的那种形象。无论是在意识中还是在无意识中,这种心中的形象总是与实际相距甚远,尽管它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是很实在的。
如果患者注意的是理想化意象与实际自我之间的差距,那么我们就能观察到,他会不惜一切地企图抹去这种悬殊,尽量取得完美。有这种试图的患者会一个劲地反复叨念一个词:“应该”。他不断向我们说,他应该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做了什么。他在心底深处确信自己具备生来固有的完美,就象天真的自恋者那样。这方面的表现就是他相信只要对自己更严一点,只要他更敏锐、更精明,他实际上是能够达到完美的。
理想化意象取代了基于现实的自信和自豪。
盲目的抗拒,盲目的企图超群出众,盲目的远远回避他人的接触——这些都是依赖的不同表现形式。另外,由于他把大量感情力量压抑了下去,他使这些感情力量陷入瘫痪。
他尽量回避得不到别人赞美和嘉奖的事情。他必须逃避没有绝对把握的任务。他甚至会形成一种对所有实际努力的反感。他认为,对他这样天资优厚的人来说,只要想到有可能完成一幅绘画,便算是已完成了一幅杰作。
他不断地期待别人对他的肯定,包括要求别人的赞同、赞美、吹捧等;然而这些只能给他暂时的安慰。他可能无意识地憎恨任何一个较为突出的人物,或在某一方面强于他的人,比如更有主见、更善处世、更有知识等,因为这种人威胁着他对自己的评价。
也许,把自我理想化而产生的最糟糕的问题,是由此出现的对自我的疏远。我们压抑或窒息自己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变得与自己疏远起来,完全忘记了他真正感受、喜爱、拒斥、相信的是什么;一句话,忘记了他的真实的自我。他不知道自己正在根据理想化意象生活。
一个人把自己构思成理想的那种形象,是因为他不能容忍自己的真实形象。理想化意象显然是用来抵消他可憎的真实形象的;但是,把自己抬得那么高以后,他便不能容忍真实的自我,甚而这还会引起他的恼怒和自我鄙视,并且因为自己达不到那种要求而烦躁不安。于是他动摇于自我欣赏和自我歧视之间,理想化自我与真实自我使他左右为难,找不到一个坚实可靠的中间地带。
在他谈到成长时,心里只是有一种无意识的想法——创造出一个更完美的理想化的自我意象,一个没有缺陷的形象。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