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套中人
2009-11-24
契诃夫的那篇叫《套中人》的小说想必大家仍然记得,里面那个别列科夫同志,是一个“有时掏出小折刀削铅笔,那把刀也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极品人。
我长期怀疑,我那与别列科夫同为教育工作者的姥爷,恐怕就是一个套中人。他从年轻时起就热爱维修和整理东西,家中所有物品均被井然有序地安排在他精心设计的小空间里。不久前我更发现,厨房里专门用于擀面的案板,他也亲手为其量体裁衣,缝制了一个尺寸刚刚好的白色棉布袋,每次用完案板,他必珍而重之地将其收进案板套,把袋口的绳子抽紧些,再打开碗柜,把套了布袋的案板,塞入内壁右侧那条他特意用木板隔出的、恰好可以容纳两块案板的窄隙中。
在《家庭收纳1000例》的第一页,作者近藤典子正一面擦拭洗手池,一面对镜头展现大大的笑容。
翻完全书,才能明白这笑容蕴含了何等巨大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她给所有项链套上吸管防止缠结;
她在碗柜门背后用废旧材料做成收纳装置;
她把纸抽口朝下固定在饭桌背面;
她巧用橡皮筋固定尺寸不一的一叠盘子;
她用旧长筒袜套住鞋子防尘;
她用保鲜膜包覆重要文件并将其放入事先攒下的保鲜膜纸筒中……
如何用木板、木杆制作储物架?
如何给柜子加隔板?
如何把旧纸箱做成体体面面有把手的抽屉?
——“自己动手,享受收纳的乐趣!”这话没错,也是关键,如果不是出于对这项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一个主妇断然不会变成这般全能工程师型的人物。一砖一瓦造屋固然不易,家庭主妇利用一盒一匣彻底改变居家面貌,也堪称伟大工程。
人说旧家抵万金。家住久了,日积月累,东西自然会越来越多,重复性的物品也会增加。而城市住房窄小,人们持续性的生活消费却永无止境。不知不觉,我们竟要动用非比寻常的大量聪明才智,只为解决物品的整理收纳问题。作者为之倾注心力的这个细小的、满满当当的家,不正是当今日本高度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日本人给许多普通的事情赋予学习的价值,细微到如何坐、如何睡觉,都有各自的学问。如今当越来越多的人为收拾东西这种事大伤脑筋之时,近藤典子式的专家也终于应运而生。作为该领域的达人,近藤完全有资格言传身教,展示收纳的奥义,告诉你终极收纳状态究竟可以深入到何种地步。
只是,看着书中那一个个被大大小小种类不一的收纳容器充填得不留空隙的柜子、边边角角暗藏的小盒子小架子,我突然觉得这景象有些骇人:这正常吗?在空间利用率之高已让人叹为观止之时,居然还可以保持舒适的生活,无数琐碎物品居然还能达到某种程度的触手可及。这种对极端环境最大限度的适应,可否算做现代人的异化?
朋友感慨道:“要是去这阿姨家做客,她说不定会像固定她家里所有东西那样,把我也塞到哪个容器里固定起来……”是啊,在这个家中,连一两卷保鲜膜都被立在冰箱侧面的特制小盒子里了,它们连随便躺在哪个抽屉里这点自由都没有,真够凄惨的。这里的物品固然各得其所,却也统统做了囚徒。
事实上,更大尺度范围内,我们自己不是也早已被“收纳”了吗?被收纳在名为公寓、宿舍、教室、写字楼、地铁、汽车的盒子里。算下来,我们一天中有多少时间是头顶蓝天,无遮无拦地暴露在天地间的呢?
几年前看到过一个概念设计,大概是为人口爆炸的未来世界准备的公寓:一个成年男子半卧在光线明亮、带有无机质感的胶囊状小房间里,想直起身都不可能。
我试着在脑中想象彼时的情景,眼前浮现巨大的蜂巢状建筑群,而人类本已如工蜂般在其中穿梭忙碌,却仍要依靠一圈圈窄小围墙,保护最后的隐私。
就写到这儿吧,我自己也觉得扯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