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流的女人当如是
2009-02-12
我在即将淡出青春的时候,发现了自己在变老的过程中种种尴尬可笑的心态。首先是永远不甘心承认年轻人比自己有本事;其次是从来不愿意相信照片中的人是现在的自己,心目中的自己永远是自认为最美的模样;然后是些出于隐瞒年龄的心态(在不自觉地状态下)不知不觉做的鸡毛蒜皮的小破事儿,比如在卡拉OK怎么也得唱个自己看不上的蔡依琳或者谁;比如在80后的小孩子面前不敢说自己的年龄,那是怕吓着人家。等等等等不一一列举。
我现在身边有不少80后,想想80年的都快30了,就觉得自己岁数真是一大把了。对于现在不少小孩儿,尤其是不错的女孩儿,我就总有些不太光明磊落的想法,不服呗。凭什么呀是吧?80年我都上小学了,那小屁孩儿正裹着尿不湿吃奶呢,可我居然就在昨天买了一本人家的书,看得还挺有劲的。
那本《上流女孩当如是》封面粉粉的,我拿着在地铁里看,觉得有点臊么耷眼的。书太粉,书名也太不上档次的励志。我拿在手上,不是装嫩,也是装嫩了。这书是一个叫困困的女孩儿写的,她是我一个不熟的同事的媳妇儿,在三联周刊工作,在一些著名的媒体上有专栏。我原来的同事美女米对我居然不知道困困还含蓄地惊讶了一下。
虽然不断地听说这个名字,我本来也没有想去看她写的东西。前段时间,我在网上搜我最喜欢的摄影师Annie Leibovitz,搜到了一个叫“瞳礼中央”的博客,里面有篇关于这个摄影师的内容,资料丰富,文笔也相当好。我连续看了几篇博文,才发现这个博客是困困的。就是那个著名的困困。
对于我喜欢的这个摄影师,她这样评价:“莱博维茨的镜头对那些习惯了摆姿势的人更有感情。她是全球5位报酬最高的摄影师之一,却只是个商业工匠而非艺术家;她在美国史密森学会国家画廊举办影展,作品却是收藏品市场的败笔。桑塔格曾督促她罕见地拍摄了萨拉热窝和卢旺达的军事冲突,但新闻摄影始终是点缀。”
最后她这样定义这个我最喜欢的摄影师:“她因拍摄名流而闻名,也因拍摄名流而捉襟见肘。”就话就好像一个巴掌煽在我的脸上。我从小就被教育得尊敬领导和权威(哪怕我真正接触之后觉得他们就是狗屎,但没有见到真人儿之前还是不能无视他们的光环)。但瞧瞧人家80小孩儿的见地,瞧瞧人家对名流的姿态,我不得不汗。
所以我决定买本书来看看,不冲别的,就冲人家文字里的信息量,人家的幽默感,还有人家80小孩儿的生活姿态。对于她的幽默感,前言中三联的苗炜这样评价:“她的幽默感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自己面对窘境磨砺而来,她嘻嘻哈哈乐天向上,她悲观厌世向隅而泣。她讨厌这些成语,任何固定的成语在她看来都是一种程式化的描述,是语言贫乏的表现,她想让自己的文字生动起来,对她来说,文字就是和这个世界的边界,是她的伪装,也是她真实的内心。”
三联人的文字都有一个特点,这特点我说不明白,但能够感觉出来,他们一脉相承,都是被一个领导训练出来的。他们各有特色,但那种味道在字里行间一会儿就能够被闻出来。尤其是他们文字中的信息量,那是一贯的,三联风格。
本书的责编这样介绍这本书,我觉得很到位:“这是一本肤浅的社会学著作,也是一本深刻的流行文化报告。”这话不假,而且高明,充分地利用了“对比”(PP勇说过设计就是在制造对比,当时让我赞叹,有见地),好的文字也是在制造对比。这本书中的许多信息是我相当有兴趣的,关键是人家很上心地都攒在一起给你看,而且写得好看。并且书卖得很厚道,定价25,在网上只卖15。对于这样一个有趣的女孩,我很愿意让她每天陪我挤地铁,就算无趣,也无趣得有趣了。
我想到了一把年纪的时候,开始对这些当年的小屁孩儿感兴趣,想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想法。因为毕竟有代沟了嘛,也可以有些倚老卖老的姿态了。说白了这就是陈老师所谓的,对待那些让我们有些不自然的磨不开面儿的事儿,总需要有一些“臭不要脸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