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次贷危机真相的两本书和两部电影
2015-04-04
春节前夕,把《当音乐停止之后:金融危机、应对策略及未来的世界》仔细看了一遍,加上08年读的《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的真相》,还有电影《inside job》和《too big to fail》,正好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分别讲述了不同人们眼中的次贷危机真相。
先说说《贪婪、欺诈和无知》,作者比特纳在次贷行业干了十几年,比较熟悉整个贷款的流程和其中的软肋,尤其是证券化创新的门道,当然还有形形色色的次级贷款人,作者从介绍次级贷款业入手,通过从经纪商-证券化投资者-评级机构这样一个食物链的先后顺序,写出了中间的利益纠葛、无中生有的过程,读起来颇为流畅,推荐给不追求思想性和学术化的读者。
再说说两部电影:《inside job》和《too big to fail》。前者文艺化+左翼气息,在解说次贷危机的影响和发生原因的同时,对雷曼破产而AIG和其他投行巨头获得救助、学术界和评级机构与金融业的利益关联、奥巴马政府财政金融班底的构成等大加批判,主要站在涉事其中的普通受害人的立场,来说明问题。这部纪录片在08年的时候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美誉,颇有影响力,举个例子:11年6月份,我在班车上用电脑看复习这个纪录片,坐在前面的外教激动的跑过来,半英文半中文的要给我交流这个片子。可见很多人都看过。在没有看《too big to fail》的情况下,前者的文青视角还是颇为蛊惑人心的。
但在《too big to fail》后,再重新回看《inside job》,就看出趣味来:首先,为何破产的是雷曼?前者的解释暗指财长鲍尔森来自高盛,在次贷领域,高盛的最强劲对手就是雷曼;而后者说明:鲍尔森一开始帮雷曼找到了巴菲特,但雷曼CEO嫌出价太低,随后韩国财团和英国巴克莱也失去入主意向,而美林私下又和潜在买主美国银行达成并购协议,雷曼断了所有退路,为避免人们认为政府在拿纳税人的钱为华尔街买单,迫不得已下鲍尔森让雷曼倒闭。雷曼倒闭马上引起飓风效应,AIG的生存关乎美国众多金融机构的存亡,尤其涉及到大量养老保险的投资,所以AIG不能倒,而与之有巨额保险交易的高盛和摩根斯坦利此时也不能倒。。。鲍尔森、伯南克和盖特纳在这里面焦头烂额,对几个巨头又是恐吓又是哀求,为请求国会能通过7000亿的购买次级资产的计划,鲍尔森甚至下跪了,但盖特纳发现购置计划起作用太慢,提出直接给九大银行注资,此时财政部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纳税人对大规模救助计划的不满,另一方面银行又恐惧注资涉及国有化的嫌疑,鲍尔森等人再三强调政府注资的份额无投票权,银行才接受注资,信贷市场得以重新正常流动。奥巴马政府在组建金融班底时,无可奈何仍然选用了在危机救助时表现出色的盖特纳等人,鲍尔森团队离开财政部。
上述两部电影立场很不同,非局内人很难说清谁是谁非,而《贪婪、欺诈和无知》仅仅是行业内部人士的看法,都没有高屋建瓴的视角和解释。因此,我们会认为《当音乐停止之后》这本书更好,原因就在于更加具体更有全局意识,同时兼具体系化和学术性。该书作者是美联储前副主席和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本身就是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高层次人物,所以对危机的源起及过程、残局的收拾、改革进程的艰难展开、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欧债危机的余震效果等,都有颇为详实客观的评述,尤其还说明美国现在的政党政治是如何影响监管政策的走向和改革的过程,书里的信息量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