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前一本的《金权天下》
2013-04-11
2008年,《货币战争》最热销时几乎可以稍夸张地用“人手一本、洛阳纸贵”来形容。一时间,报刊上、网络上,以及人们的日常交谈中,该书都成为了焦点,无论是赞誉、争议,还是批评。该书影响之大,以至于仿佛霎时间数以千万计的中国人都突然受了一次国际金融的启蒙教育和思想洗礼,国外媒体对此现象亦非常关注,争相报道之。时隔三年之后,《货币战争》的姐妹篇——《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再次隆重推出,虽有借前者之威卖书赚钱之嫌,但我仍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一本非常值得的好书。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你可以明显感觉到,该书的作者宋鸿兵在撰写该书时的态度更为认真,信息更为丰富,论据更为充足,相关观点更经得起推敲。类似的介绍金融发展史及金融思想史的书也曾看过数本,但我认为,该书不但是同类书籍中最为出色的,而且,该书还打破了“续集不如原版”的规律,超越了它的前身——《货币战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发展,金融的重要性大家都早已了解,但对于金融背后的故事,绝大多数的国人却知之甚少。欧美国家是现代金融的发源地,它们玩金融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而中国人对金融开始了解也就是最近这三十年的事。若论及国际金融这一行的师徒关系,欧美金融家们可是说是“祖师爷”。现在,中国正日益成为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但伴随而来的是我们对国际金融规则及其背后运行黑幕的无知。于是,就有了近年来国际金融资本以“战略投资者”名义从中国银行业上市中谋取暴利、中投集团投资国外私募股权基金失败、中国银行机构投资国外金融衍生品巨亏、中国靠数亿产业工人辛苦劳作换来的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随着美元贬值大幅缩水等消息的不断出现。现实的发展呼唤中国出现一批具有国际金融思维的战略家,从而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大舞台运筹帷幄,避免成为全球金融游戏的输家。
正如书中所言,传统上,“中国人对权力的人性历史绝不陌生,但对财富的人性历史还远不熟悉”。而事实上,任何一个社会既然都是由人组成的,那么对社会的研究也应该以人为中心,特别是在一个社会中发挥着重大影响力的关键性少数人群。而在西方,这一“少数人群”即为国际银行家族和势力集团。通过对这些人组成的人脉关系网的研究,我们才能够正确理解西方金融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本质和规律,做到“知己知彼”,形成正确的国家战略。而这本书正是顺应了这种需求,以宏大的金融视角介绍了几个世纪,尤其是最近200多年以来欧美金融势力集团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相互之间既竞争又互利的关系,系统解析了当今世界幕后主宰力量的运作和决策机制,揭开了事实上在统治着西方国家并试图进一步统治世界的“国际银行家族俱乐部”的神秘面纱。正如作者所言,这是“一张迄今为止几乎完全不为中国人所知的庞大的国际人脉关系网”,它不但控制了石油财团、军工复合体等,主宰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掌控着战略情报机构、新闻媒体、教育机构、宗教势力、基金会系统和智库研究机构,决定着西方国家舆论和思想氛围及政治和外交趋向,并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和当今世界格局的形成都起着重大作用。它是正确理解近代以来世界频繁出现的金融危机、战争冲突、地缘政治、全球议程、大国关系、国际组织的指南针。有了这枚指南针,众多看似费解的许多历史悬疑及现实热点问题,如——为何在普奥战争中,普鲁士军队兵临维也纳城下却戛然而止?巴林银行为何会衰落?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何要“隐身”?犹太人为什么能成功复国?西方社会在“巴以冲突”中为何总是偏袒以色列?希特勒是怎样从一个小“愤青”走向德国元首宝座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剑桥五杰”中第五个人是谁?洛克菲勒家族真的“家道中落”了吗?西方富豪建立基金会真的是为了慈善吗?西方新闻机构真的是独立的吗?格林斯潘对金融海啸的到来真的没有任何预见吗?安兰德是谁?她的一本看似没有任何文学价值且我们几乎从没听过过的小说为何会成为仅次于《圣经》的第二大出版物?谁导演了黄金价格的暴涨?美元贬值的实质是什么?谁导演了美元的贬值?为何碳排放会成为全球热点议题?——在这本书中,我们都可以找到答案。
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在我看来,对于对经济金融有兴趣的读者,这的确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绝对够“给力”,能够带给你足够的精神冲击。我们不妨再赶一次文化领域的“时髦”,接受一下国际金融思维的洗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