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瓶子,奥修的酒
2008-03-29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简单,这是一个印度人在阐述自己对《老子》的理解。奥修对读者讲了很多语言,但他实际上讲的内容很少。他介绍了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认识自己和世界的方法,将之打上老子的标签。
《老子》提出了很多人们从来不曾想到的问题,进而引发了一些重要的思路。但是,这本书在大多数地方讲得并不深入,在更多的地方讲的相互矛盾,后人需要自己去理解、去思考、去发挥。于是同一本书,有人看出权谋,有人看出隐逸,有人看出积极进取,有人看出消极逃避。看孔子的著作,可以想象出孔子是什么人;看庄子的著作,可以想象出庄子是什么人;看韩非子的著作,可以想象出韩非子是什么人。但是看完《老子》呢?没有人能说清这本书的作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道家为什么老庄并称?并不因为庄子的成就如老子一般,而是后学在用庄子的思想反过来理解老子,按照庄子的思路去理解老子的微言大义。
《老子》很推崇“无”,但是“无”为什么值得推崇呢?书中通过比喻来说明“无”的好处,如 “凿户牖以为屋,当其无,有室之用”,也就是说建一间房子,里面必须是空的,也就是“无”,这样才可以“用”。魏晋玄学流行,中国的士大夫们每日谈天论地、无持无待、崇无贵有,把《老子》阐述到一定高度之后,汇成林林总总的见解。很多年后,一个名叫奥修的印度人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将这个比喻理解为一种生活态度,或曰人生观、世界观。这并没有错,很难说这有什么错,完全正确。当《老子》难以理解到这种程度之后,那就成为了一种可以从各个角度去理解的事物了。并且,这个看法并不新鲜。
奥修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并且口才很好,这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来。他博学多闻,涉猎很广,虽然与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比起来可能远远不如,但是比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要强得多,要知道我们这个世界上还有八亿左右的文盲,像奥修这样拥有硕士学位的只是极少数。《天下大道》讲了很多似是而非的寓言,我想我不需要一一指出这些故事的错误,比如把庄子的事情放在老子身上。这只是一个寓言而已,就算把庄子的事情放在兔子身上又如何呢?奥修想要表达的是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在讲述书本上的故事。如果能有幸陪他聊天应该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但是我不会再买他的其他作品了,我感兴趣的是老子,不是奥修。
附注:
奥修(Osho)原名拉杰尼希(Rajneesh),出身印度耆那教(Jainism)家庭。1981年移居美国,2年后美国政府指控其犯有违反移民法、涉嫌谋杀、私藏武器、生产和扩散毒品等35项罪名,限令5日内离开美国,并永远不准入境。拉杰尼希于1989年改名奥修,1990年去世。目前,他的组织奥修静修会(Osho Meditation)由20位弟子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