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还远远没有见底
2008-11-03
金融危机还远远没有见底
10月24日亚欧首脑会议在北京召开,40国领导人讨论了金融危机问题,笔者认为今天的金融危机才刚刚启动,经济核爆炸还没有投掷,核爆炸之后的核冬天也没有显现。如果经济核爆炸真正爆发,那么困难还在后面。世界劳工组织认为会有2000万人,由于本次金融危机而失业,我觉得这个数字太保守了,让我们来看看1929年的经济危机吧,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1929年大崩盘》是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斯写的。我翻了翻,发现几乎与今天的金融危机非常类似,尤其是人民的心理过程几乎是双胞胎一样的相似。
在1929年,危机爆发之前的美国人民的心态是怎么样的呢?1929上半年,人民对于经济前景乐观,美国股市飞涨,各种投机情绪高昂,美国在太平洋的彼岸展开了类似2007年中国大陆的全民炒股运动,1929年,美国股市的开户人数创出了历史新高,有150万之众。美国的地价飞涨,购房者趋之若骛,雷同于07年大陆出现的房地产热潮。1929年上半年,是美国人快乐,不受约束、绝对幸福的最后半年。1929年1月号的《世界劳工》杂志为这种现象还做出了解释,文章解释了赌徒与投资者之间的区别。他指出,赌徒能赢钱,是因为别人输钱;而投资者却人人都能获利。他还解释说,一个投资者以100美元的价格买进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然后以150美元的价格卖给另外一个投资者;后者又以200美元的价格卖给其他投资者。这样,每个投资者都能赚钱。所以投资对于股民来讲就是没有输家的,难道真的是没有输家吗?“当人们愉快的时候,都非常容易亲信”。与中国大陆A股市场在6000点的时候之舆论惊人雷同,但是股市本质为市场,没有只赚不赔的买卖。
在胜利冲昏头脑的时刻,美国民众都对于投资股市充满信心,谁也没有意识到这个充满泡沫的股票市场,正如普洱茶一样,是被人为炒作起来的,内部包含着巨大的泡沫。他将在经济危机来临之时,票面面值大幅度地缩水。也无人相信上市公司之股价会一落千丈,让投资人血本无归。当任总统柯立芝先生既不明白也不关心正在发生的股市暗流。1929年,在卸任前几天,他热情洋溢地发表讲话说,经济状况“绝对健康”,股票“按现行价格来衡量还算是便宜的”。
1929年的美国股民朋友,正如我们07年A股市场一样,聚集了一大批女性股民。女性投资者泛滥成灾,女性俱乐部的聊天话题往往离不开股票,茶馆、咖啡店等公共场所之主题也少不了股票,而实际上,这些女性股民对于投资一无所知,社会上没有人来戳穿这个泡沫还有她们的无知。
1929年秋天,世界经济陷入了崩盘,股票大幅度下跌,美国民众心理上始终认为股市与实体经济无关,股票是股票,而实体经济是生产经营,两者不应该有必然联系。大多数散户股民还盲目乐观,觉得只要实体经济没有问题,经济崩盘是不可能的。这些股民表现幼稚,不明白股票乃实体经济之晴雨表,山雨欲来风满楼,股市行情实际为经济咒语,比天气预报准确率高,预测经济之准令人不能不害怕。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各路金融银行家们也坐在一起积极研讨救市方案,结果任何推出的救市方案都无济于事,政治家的安抚民众的话也讲了一大堆,基本全部落空了。美国股市在1929之后的3-4年里面,不给乐观的投资人任何机会,他反而越演越烈。变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海啸,人类也在经济崩盘时期走过了一个艰难的心理变化历程,所以我强烈建议各位读者购买这本《1929年大崩盘》来看看,对于今天的金融危机有参考价值。
我是搞电信的,北京的电信展本周召开了,给我发来了邀请函,我觉得没有意思,没有什么让我耳目一新的技术值得跑去看,金融风暴来了,为了应对,美国、欧洲、韩国政府都在宣布掏腰包的救市计划,监管机构都在降息、注资,很显然,钞票又要多印,这不可避免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加上本来就发生的收入下降,消费者的支出肯定受影响。有人说,再差也要打电话,这没错,但是对于数据增值服务可就不一定了。试问,现在还有人像去年那样走路都要手机炒股吗?破产公司的员工们还有心思玩手机游戏、整首歌曲下载吗?同行见面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一年不如一年呀”。电信业曾经如何的朝阳,现在转眼之间变成了夕阳产业了。王建宙发表的署名文章实在多了,电信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不容置疑。
大崩盘之后,随即发生了大萧条,大萧条以不同的严重程度持续了10个年头。1933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济总产值)几乎还不到1929年的1/3.实际产量直到1937年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接着又迅速滑坡。直到1941年,以美元表示的产值仍低于1929年。1930-1940年期间,只有1937年全年平均事业少于800万。1933年,大约有1300万人失业,几乎在4个劳动力当中就有一个失业。1938年仍有1/5的劳动力事业。
在这个令人沮丧的时期,1929年成了一种神话。美国人都希望美国能够恢复到1929年的状态。在某些产业和城市里,经济形势非常好的时候几乎也只能与1929年相提并论。人们常常听到那些有识之士在非常正规的场合说,1929年是美国人能够遇到的最好年景。
我们不清楚为什么会在1928年和1929年出现这样一股投机狂热。信用便利使得人们借钱以保证金交易方式大肆购买股票,这个长期以来得到普遍认可的原因显然毫无说服力。在这之前和之后,多次出现过信用便利,但却没有发生任何形式的投机热。人们的情绪远远要比利率和信贷供给重要。大规模的投机需要普遍的信任感和乐观情绪,并且必须坚信普通老百姓都渴望发财。与此同时,储蓄还必须充裕。
格林斯潘把我们今天的危机发生归罪与电脑技术的使用,机器不会与他辩论。这能跟电脑扯上?科技进步,是人类一直想追求的目标呀。金融风暴的发源地在美国,而美国是机器最多的国家,看起来是机器抢了人的饭碗,而真实的情况是机器为人类制造了机会,符合《易经》:“祸福相依”的辩证思维道理,美国现在汽车的需求量在下降,机器制造业在减缓,没有了机器,是不是会多用一点人,我觉得不会的,因为社会的总财富没有增加,拿什么来支付你的工资。
笔者认为,美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新兴A股市场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要想走自己的道路,就必须摆脱美国市场对于A股的影响,走自己的道路。否则我们只能跟在美国后面跳舞。当然对于一般的投资者,既不能太悲观也不能太主观,按照《易经》里面的要求是要有个合理的理性的判断,这样可以知道下一步的操作。
这本书告诉了读者1929年所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告诉读者1929年的灾难是否或者何时会卷土重来,那年的一个重要教训现在已经变得明白无误;非常特殊的个人灾难随时等待着那些擅自认为未来属于自己的人。我们今天看着本书,尤其可以对可能再度发生的灾难进行预警和比较分析,而且还能够发现一些其后果的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有人预言这种灾难一去不复返了,可是今天这个灾难又重新回来了,美国政府正在采取新的调控措施,但是效果会有多大,作为一个投资人应该与1929年的美国危机做一个比较。记住一句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