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简史 经济学科普书 卡比尔 塞加尔
2016-09-07
货币简史 经济学科普书 卡比尔 塞加尔
卡比尔·塞加尔(Kabir Sehgal),摩根大通新兴市场股票部副总裁。简单的介绍了货币的起源,经历的变迁,还有未来的畅想,是经济方面入门科普的书。
我们之前认为货币是由以物易物的交换演化而来的。比如我有海盐但需要粮食,你有粮食但需要海盐,咱们一拍即合,做了一次粮食换海盐的交易。通过交换,一些金属比如铁成了货币,慢慢的铜取代了铁,银取代了铜成为后来我们认知的金属货币。但这个经典理论并没能找到证据,反而另外一个起源的解释更有说服力,在学术界里也得到支持的,这就是债务起源说。回到刚才的例子,其实一开始我手上不一定有海盐的,我可能什么都没有就是个穷光蛋,饿了怎么办?找你“借”粮。然后你说,粮借没问题,但是你到时要用同等重量的粮食,或者“等价”的其他东西来还债。意思很明白了,先有的“债务”,再有等价的“货币”产生。
货币一开始是硬货币,就是贝壳、铜、银、金等等从自然界获取的、稀有的,当时人普遍也认可的物品。后来有了政治体,货币就由有公信力的政府发行,一开始货币含有银,比例高,比方说含90%,一个银元能买一头牛。后来政府银不够了,银元含银比例就得降低,好吧,50%。对于上一代的银元“良币”来说,第二代的算是“劣币”,但别看是劣币,政府说照样能买一头牛。底下的民众心里想了,你当我傻啊?行,咱们看谁更流氓,以后我拿到良币就藏起来,熔了留着用;拿到劣币就拿去买东西。这样良币慢慢的退出市场流通,劣币大行其道。这就是格雷欣的劣币驱逐良币法则。这个法则也被引申成到市面上烂产品低价顶死高品质贵产品,高品质被逼退出市场。
硬货币发展到后来,人们觉得带着沉甸甸的金属不方便,政府凭着自己信用,出了纸币,保证纸币等价于硬币。承诺随时可以兑换成等值的硬货币。这些纸币就是软货币。软货币的诞生迅速起到了积极作用,交易受到极大的刺激,市场上软货币流通的越来越多,经济夸夸夸的往上涨。政府尝到了甜头,继续发行更多的软货币来支付军事、日常开支。慢慢的,软货币越发越多,超过了金银的储备的价值,人们开始不能兑换金银了,对软货币失去信心。金银又再次成为交易的主角,软货币不再使用。金银毕竟存量少,这就反过来压制经济,政府尝到任性的恶果。这里面就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软货币的流通必需要建立在民众的信任上;二软货币的发行一定要受到合理的约束,匹配经济需要。正如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说的“绿色的美钞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所有人都认为它有价值 ”。那为什么不能按照黄金等金属作为软货币的“锚”,来约束软货币发行呢?历史上以金本位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失败,已经能说明道理。
中央银行是随着软货币的风险而诞生的,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设置利率,也就是货币的价格。要明白这个首先得理清楚货币流通跟利率的关系。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多时,银行能拿到存款的成本就会降低,所以银行降低利率也能吸引存款。这时银行会降利率。反过来,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少了,银行拿到存款的成本提高,需要更高的利息吸引存款。这时银行会升利率。所以当中央银行想提高利率时,就会出售部分证券,减少货币供应。想降利率了,就利用凭空创造的新增货币来国有银行购买国债,银行拿到钱了就会通过发出贷款的形式放到市场上流通。
无论货币怎么变,它都是满足人类欲望的同时带来邪恶的隐患。如果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体现为价格,那亲情,爱情,喜悦都可以买到吗?未来货币会怎样?
本书设想出有三种可能:
1、悲观情况,由于灾难的出现,如金融危机、毁灭性的恐怖袭击和自然灾害,整个世界陷入衰退。
2、乐观情况,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整个世界继续前进。
3、梦幻情况,在遥远的未来,人类跟机器已经一体了。
想知道具体的情况?哈哈,买书看看吧。